昨天上午9时许,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他的车正泡在二环西路上,大半个轮子都淹在水里,进退维谷,心急如焚——他是去给儿子送鞋,他儿子一大早出门参加中考,没等来公交车,只好从正大电子城趟着水一路狂奔到昆五中,鞋子都跑掉了,此刻正光着脚丫子坐在考场里,瑟瑟发抖。据说,考试铃声响起的时候,昆五中考场还有60多名考生因为大雨造成的交通瘫痪未能及时赶到。
一夜的降雨让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变成了泽国,马路成河,商铺进水,民房倒塌,机场关闭,丹霞路的一个地下车库变成了水库……
这样的情景在昆明已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了。每逢雨季来临,部分城区经常是一雨变“水城”,市民饱受水患之苦。
从昨天中午11时30分到晚上19时30分,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长达8个小时的现场直播节目《水淹春城》反复播报着这样一条信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昆明地区的降水量位居第三的特大降雨。我们已经习惯于用“突如其来”、“多少年不遇”来形容自然界剧烈的天气变化,似乎唯此方可表现天灾之暴虐,方可抚慰民众受伤之心灵。
“委罪于天”自然是最好的遁词,然而,“一雨成灾”就完全没有人为的因素吗?就在半个多月前,《春城晚报》以“一场暴雨淹瘫半个昆明城”为题报道了昆明入夏之后的一场强降雨,当时笔者在晚报上撰文《治理水患:灾时若平时》称:治理水患应是一种常态,平时若灾时,灾时若平时。可是,我们的“平时”是个什么样子?
去年7月20日昆明大雨,北市区烟草路、银河大道部分路段成汪洋一片,这个毗邻盘龙江且地势较高的地段几乎年年遭水淹,被业内人士称为“怪现象”:它违反了“水往低处流”的常识。据当时晚报记者的调查,昆明屡遭水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下排水设施质量欠佳且疏于管理,有些路段地下的排水管网基本缺乏日常维护,形同虚设。
据昆明市排水设施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跃基介绍,昆明城区相当一部分地下排水管线还是“雨污两用”——如此落后的市政基础设施,如何抵御暴雨的侵袭?昨日人民东路探矿厂片区积水过膝,一大早就赶赴现场的盘龙区东华街道办事处王卫东说:“因为抽出来的水没有排放的地方,抽水机根本用不上。”其言发人深省。
埋藏在我们这座城市地下的密如蛛网的排水管网,就像人体内大大小小的血管,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一个人的脸面,如果运行不畅,可能在瞬间危及我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而且只需要一个引发点——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一次感冒;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可能是一场大雨。昆明部分城区几乎年年都会遭遇的水患,尤其是从前天夜间到昨日凌晨的这场强降雨,给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敲响了警钟:类似于地下排水管道这种“看不见”的市政建设项目,要比地面上那些“看得见”的高楼大厦,与市民生活更为息息相关。
今年6月号的《中国国家地理》封面上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谁抽检了中国建筑?《中国国家地理》给出的回答是:汶川地震。理由:倒塌的房屋成了直接的杀手,掩埋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今天,我们也可以说,一场大雨抽检了昆明的“血管”——这根“血管”是如此脆弱,以至于一场大雨就足以使整座城市陷入瘫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