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让行道树与民争路

(2008-05-28 01:04: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昆明号称“春城”,就气候而言当之无愧,从视觉效果看则不能不说稍有遗憾——绿色显得少了些,不能随时随地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这也是不少外地游客对昆明的观感。不过细心的市民早已发现,自今年以来,昆明街道两旁的树渐渐多了起来,原来没有树的地方都种上了行道树,原来只有一排行道树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两排甚至三排。
  这个正在进行中的大规模种植街头行道树的行动有个很好听的名称,叫“视觉补差”。以笔者目力所及,现在补种的行道树大多还是一些光秃秃的树干,不过笔者丝毫不怀疑在云贵高原炽热阳光的照耀下,经过一个雨季,这些行道树将长出茂密的枝叶,届时我们坐在汽车里穿越昆明的大街小巷,放眼望去,但见绿荫如盖、满城春色,那将是一幅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景象啊!
  视觉归视觉,只是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未必都会有惬意的感觉。与许多南方城市一样,昆明这个依高低起伏不平的地势而建的城市,道路并非一马平川,总体而言是车多路窄,人行道就更窄了,上下班高峰期许多人行道完全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笔者每天上下班都要骑车经过昆瑞路,这条路车道倒是修得挺宽,可人行道就显得太可怜了,有的地方不到一米宽,仅容两人并肩走过,原来没有行道树,现在被种上了树苗,一些树坑挖到了盲道上——你可以想象是个什么场景:不要说盲人,就算是常人行走,也得如林妹妹进贾府般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弄不好就得跟行道树来个亲密接触。如果迎面过来一个人,你就得掂量掂量,要不要发扬风格,避让到车道里去。
  “视觉补差”变成了树与民争道,变成了中看不中用,这肯定不是园林部门的初衷,依笔者看要么是规划和决策不够科学,要么是执行过程中走了样。“视觉补差”还有一个名称叫“见缝插绿”,可现在是没有缝的地方也被插上了绿,严重挤压了市民的活动空间,这显然是过犹不及了。多种树是为了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种树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可不知为何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舍本求末的错误。
  此外,笔者还担心如此高密度的植树是否可以确保树木的成活率,而妨碍市民出行的行道树是否可以得到市民的精心呵护,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些新栽的行道树还遮挡了商户的大门,这样的“拦路虎”、“眼中钉”注定不会得到市民的青睐。
  据说“视觉补差”是为了偿还昆明多年城市建设的“绿色欠债”,可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如果说有“欠债”,也不只“绿色”一项,城市道路规划不尽合理,部分路段人行道过于狭窄,皆可列入“欠债”清单,偿还这些“欠债”需要全方位综合考虑、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岂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昆明市民素有种树、爱树、惜树之传统,作为创建宜居城市、园林城市、旨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视觉补差”没有理由不得到绝大多数市民的真心拥护。这样一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决策,如果事先能够在广泛征询有关专家和市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并在执行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追求绝对数量,追求视觉效果,情况也许要比现在好得多。
  昆明市园林局的有关人士对“视觉补差”怀有浪漫的憧憬:“一个生态城市的绿化应该做到:当一只猴子上树绕城一周,也不会落到地上来。”此言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人是猴变的,我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大森林里,以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对于绿色植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为什么喜欢生活在绿树成荫的地方。不过人终归是人,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已经养成了直立行走的习惯,不可能再变回猴子跳到树上去。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便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景象只能是空中楼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