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很惭愧,如果不是因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已经在昆明生活了两年的我,竟然不知道这座城市里有一位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吴征镒。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1958年举家从北京迁至云南这片有着“植物王国”美誉的神奇土地,迄今整整50年了。
儿时也曾有过当一名科学家的梦想,不过那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了,李四光、钱三强、华罗庚……这些在我童年时代有如繁星般闪亮的名字,已经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人到中年,能够脱口而出的当代科学家名字,大约只有一个水稻专家袁隆平,而入流不入流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倒是记得一大堆。
无可否认,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全民追求财富的时代,科学家们早已不如若干年前那样受到万众景仰,有时候,漠视甚至让我们忽略他们的存在——去年7月《北京科技报》做媒体定位咨询时,与会媒体专家一致感慨,中国进入到一个缺乏大科学家的时代了。
然而,总有一些人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默默前行,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成就伟业,吴征镒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位。
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有云:“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意思是:陈说山川之本源,尽名草木之所出。吴征镒曾亲笔书写了这8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并将它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时至今日,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的一个。
科学上点滴成就的取得,皆凝聚着经年累月不为人知的汗水,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即便是天分过人,也得老老实实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吴征镒的同事、学生和助手都称他“博闻强记”、“博古通今”,而他自己却说“博闻强记不足挂齿”。在吴征镒看来,他今天的成就得益于行万里路——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中,他的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省市,世界五大洲除非洲之外都去过,80岁高龄时,他还去台湾考察植物。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因而有志于为之奋斗终身的人,永远都必须葆有谦逊的品格和虚怀若谷的博大胸襟。吴征镒以其在植物学上的取得的卓越成就而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可他却谦虚地说:“我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仍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他还说“我的能力有限”,“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做垫脚石”,可谓深得“愈极而愈远”的个中三味。多年来,吴征镒一直恪守母亲“五之堂”的家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将这一治学格言传给后辈科学家。
尽管吴征镒在国际植物学界享有盛誉,可他淡泊名利,一心只求学术有精进,不求闻达于四海,以至于如我之辈竟不知与大家同城而居。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言:“科学本身是一个不计名利地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吴征镒用他的言行为这句名言提供了最好的注解。反观当下一些拥有教授、博士头衔的某某家、某某学者,不要说不计名利,为了踏上追逐名利的终南捷径,弄虚作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肆意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吴征镒呈现给世人的,又岂止是杰出的科学成就,还有一个科学家的良知。
对于科学家而言,科学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唯有默默耕耘,方能有所成就。但我们的社会必须尊重并善待那些真正的科学家,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些科学家们的身上,寄托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希望。让我们记住他们: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以及许许多多虽然没有获奖可同样在辛勤工作的科学家们。
儿时也曾有过当一名科学家的梦想,不过那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了,李四光、钱三强、华罗庚……这些在我童年时代有如繁星般闪亮的名字,已经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人到中年,能够脱口而出的当代科学家名字,大约只有一个水稻专家袁隆平,而入流不入流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倒是记得一大堆。
无可否认,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全民追求财富的时代,科学家们早已不如若干年前那样受到万众景仰,有时候,漠视甚至让我们忽略他们的存在——去年7月《北京科技报》做媒体定位咨询时,与会媒体专家一致感慨,中国进入到一个缺乏大科学家的时代了。
然而,总有一些人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默默前行,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成就伟业,吴征镒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位。
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有云:“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意思是:陈说山川之本源,尽名草木之所出。吴征镒曾亲笔书写了这8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并将它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时至今日,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的一个。
科学上点滴成就的取得,皆凝聚着经年累月不为人知的汗水,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即便是天分过人,也得老老实实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吴征镒的同事、学生和助手都称他“博闻强记”、“博古通今”,而他自己却说“博闻强记不足挂齿”。在吴征镒看来,他今天的成就得益于行万里路——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中,他的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省市,世界五大洲除非洲之外都去过,80岁高龄时,他还去台湾考察植物。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因而有志于为之奋斗终身的人,永远都必须葆有谦逊的品格和虚怀若谷的博大胸襟。吴征镒以其在植物学上的取得的卓越成就而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可他却谦虚地说:“我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仍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他还说“我的能力有限”,“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做垫脚石”,可谓深得“愈极而愈远”的个中三味。多年来,吴征镒一直恪守母亲“五之堂”的家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将这一治学格言传给后辈科学家。
尽管吴征镒在国际植物学界享有盛誉,可他淡泊名利,一心只求学术有精进,不求闻达于四海,以至于如我之辈竟不知与大家同城而居。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言:“科学本身是一个不计名利地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吴征镒用他的言行为这句名言提供了最好的注解。反观当下一些拥有教授、博士头衔的某某家、某某学者,不要说不计名利,为了踏上追逐名利的终南捷径,弄虚作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肆意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吴征镒呈现给世人的,又岂止是杰出的科学成就,还有一个科学家的良知。
对于科学家而言,科学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唯有默默耕耘,方能有所成就。但我们的社会必须尊重并善待那些真正的科学家,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些科学家们的身上,寄托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希望。让我们记住他们: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以及许许多多虽然没有获奖可同样在辛勤工作的科学家们。
前一篇:别让高房价继续透支我们的未来
后一篇:使用公筷并非小题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