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舅妈,家在农村,为人热情厚道,尤其见了晚辈,更是疼爱有加。我们当地的习俗是大年初三给母亲的娘家亲戚拜年,记不清是哪一年的大年初三了,我家兄弟两个和姨家的表妹一起前往大舅家拜年,赶到大舅家已是中午,自然要被留下来吃午饭。舅妈竭尽所能做了一桌子菜,虽无山珍海味,倒也鸡鸭鱼肉俱全。有道是见舅如见娘,那天我分外高兴,与大哥、大舅及大舅家的几个表弟开怀畅饮,言谈甚欢。临别辞行时,我发现舅妈很有些不开心,问及原因,才知席间舅妈给表妹不停地夹菜,表妹却一口都没吃,都另放在一旁的小碗里。
“留了几年洋,都这么见外了,嫌咱家穷就别来。”舅妈说这句话的时候眼里含着泪光。表妹这两年在新西兰留学,这还是两年来第一次回家。在回城的路上我就批评她:“舅妈夹的菜能吃死人啊?你也太娇贵了!”表妹也很委屈:“我也不想这么没礼貌,可我不能拿自己的身体冒险啊!”我哑然失笑,吃几口菜就是冒生命危险了?表妹未免太小题大做了。不过想想表妹是学医的,她的话未必没有道理。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旧事重提,是缘于富民县近日在全县推行“同桌自助餐”,用公筷、公勺取菜盛汤,剩菜打包带走,公务员团体用餐时,必须照此进行。据说此规定缘于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富民用餐时的一个倡议。
想我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说到一个“吃”字,其内容、形式之丰富,足以令西方诸国自惭形秽,如今却要借鉴西方自助餐中的餐具分用制——用公筷、公勺取菜盛汤,其实是便于用“私筷”、“私勺”分别送入“私口”——想必有些人就不大情愿了。一来嫌麻烦,原来一道程序就可以完成的事儿变成了两道;二来不符合国人聚餐其乐融融的习惯,洒席上觥筹交错、宾主尽欢之时,最要紧的便是“痛快”二字,如果在使用餐具方面搞得太繁琐,未免有些煞风景;三来,与人共餐时使用公筷,要么让人觉得你有传染病,要么就是你怀疑别人有传染病,如果是后者,就显得大不厚道。
所谓厚道不厚道并不存在,国人用餐不使用公筷其实是个习惯问题,可“病从口入”也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古训。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病菌都可以通过唾液传播,众人聚餐时使用公筷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不搞分餐制或不使用公共餐具,无疑是拿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冒险——尤其是与素昧平生的客人同桌共餐,你总不好意思请他拿出病历吧?由此看来,国人长期对此危险视而不见,倒显得有些不可理喻了。
2003年非典过后,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人的空前关注,当时即有人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公共用餐分餐制,由于此举与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过于相左——大家各吃各的,还有什么乐趣可言?结果未能得到普遍认可。仇和书记“使用公筷公勺”的提议,倒不失为一石三鸟之策,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不违国人“围而食之”的习俗,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吃不完的可以放心大胆地打包带回。
使用公筷兹事虽小,却事关民众身心健康、国人科学素养及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不可谓之小题大做。当然,推而广之还需国人逐步摒除固有的陋习。传统未必都是好的,百余前国人一身长袍马褂,十足的潇洒飘逸,照今天看来,就是中看不中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