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行的城市才宜居

(2007-11-28 22:20:58)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时评
    日前回湖北老家办事,几位久位谋面的高中同学听说我现在昆明工作,言谈中不自觉地露出艳羡之情。这几位从未到过昆明,在他们的脑海中,昆明是用“四季皆春”、“鲜花盛开”、“风景如画”、“生活悠闲”等几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词汇构成的。
  只有生活在昆明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到,昆明除了有“四季皆春”等诸般好处,还有愈来愈强烈的“交通拥堵”的困扰,而这与“住在昆明”、“昆明生活”等近些年来被昆明人和外地人反复提起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共识的概念极不协调。
  正如梁晓谷副市长昨日在《缓解昆明主城道路交通拥堵一年行动计划》新闻通报会上所言,昆明的交通拥堵源于主城区人口、机动车辆的急剧增长,社会公共资源高度集中,路网建设滞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昆明市民普遍感受到的“出行难”与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但我以为城市化进程与交通拥堵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有专家认为,城市交通拥堵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关键,是有限增长的道路与无限增长的汽车之间的矛盾——当道路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时,必然导致整个交通系统的崩溃。以此思路解决交通拥堵,无非是修路、限车。显而易见的一个道理是,道路资源任何时候都是有限的,而强行控制机动车数量和限制有车公民出行又有侵犯公民出行自由之嫌。毕竟,汽车的发明和制造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它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没人愿意回到过去那个进京赶考都得花上一年半载的时代。
  形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极为复杂,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更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比较关注梁副市长所言“社会公共资源高度集中”,与人口数量、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等“不可抗拒”的原因相比,这是个可以通过政府之手进行调控并有效解决的问题。从人类“好逸恶劳”的天性出发,如果不是因为上班、上学、看病、购物等刚性需求,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成为交通拥堵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以笔者为例,因家住高新区,而附近没有一座大型超市,不得不经常到二环以内购物,从而为昆明市主城区的交通拥堵“增砖添瓦”,为免受来回奔波、费时费力之苦,最近甚至起了攒钱买车的念头——当然是想买辆四个轮子的车。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困扰,需要政府具备全局性的眼光、高超的智慧和果敢的执行力。笔者注意到,在《缓解昆明主城道路交通拥堵一年行动计划》中,既有路桥建设、客运货运车站的合理布局等方面与车、路直接相关的措施,也有大力发展公交、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等倡导“绿色交通”理念的明智之举,还有对学校、医院、商场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这样的疏导之策。相信这个“一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效改善昆明主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也能够获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衣食住行”是民生之根本,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住”和“行”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了。而一个“宜居”的城市,如果不“宜行”是不可想象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