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时评 |
水流湍急的江水如野马奔腾般呼啸而过,一根颤悠悠的钢索(从前是藤索)飞挂在在壁立千仞的两岸之间,人和牲畜就凭借着几根粗麻绳、一个钢滑轮在这条“生命之索”上飞越大峡谷——在游客眼中,横亘在怒江两岸的溜索无疑是当地最动人的人文景观之一。
而祖祖辈辈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当地居村并不这样看,溜索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贫穷和痛苦的记忆。《春城晚报》昨日的一则报道让人揪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布腊小学三年级女生艳婷芳在放学回家过溜索时,脚上的拖鞋掉进了江里。手被溜索划伤都没让这个坚强的小姑娘掉眼泪,拖鞋被江水淹没却让她哭得一塌糊涂——那双拖鞋是她唯一的鞋子。从怒江上悬挂起第一根溜索到今日,被江水吞噬的生命和财产不可计数。
随着第一座“爱心桥”奠基,再过几个月时间,布腊小学的孩子们将不再溜索过江上学了,那条曾经令他们爱恨交织的溜索将成为一道纯粹意义上的风景,荡漾在怒江上空。对于布腊小学的孩子和附近的村民们而言,这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命悬一线”这种古老的过江方式将一去不返。而对于一些所谓人文学者和环保人士而言,这可能并非好事——怒江居民离“原生态”更远了,溜索过江成为历史将使他们失去绝好的关注和研究目标。
两年之前,《旅游时代》杂志派记者深入怒江,分别从“环保”、“经济”、“民生”解读怒江,从而引发了国内一些学者对怒江的新一轮关注。在此期间,一位著名的环保人士在某次讲座中放了一张怒江原住民小孩展露好客笑颜的照片后感叹说:“怒江人民虽然很穷,但是过得很幸福,他们愿意祖祖辈辈一直这么过下去。”我不知道这位“环保人士”有没有听过“子非鱼”的故事,而时任怒江州州长的欧志明先生的一句话——饱肚子人和饿肚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是对于那些喝着洋咖啡,操着洋腔调的所谓环保主义者的最有力回击。
这些年随着怒江旅游的升温,与当地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同样令世人惊诧的,是怒江民众极为贫困的生存现状。几乎所有到过怒江的人都希望怒江一如既往永葆她的美丽,而我们不能无视怒江人对丰衣足食以及现代文明的渴望,没有人愿意成年累月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悬挂在一条颤悠悠的溜索上。
溜索过江成为历史,也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失落。今年春节我第一次走进怒江大峡谷,发现不少溜索正在为旅游者带来欢乐,当然这种溜索非常安全,两岸的保护设施齐全,而且过江全程都有当地人陪同。这些溜索与怒江上越来越多的桥一起宣示着,怒江人正在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寻求平衡点。
而对于两岸居民而言,怒江上的桥还是太少了,贫穷使当地人修不起更多的桥。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座“爱心桥”的奠基,其意义不仅仅止于“爱心”,它承载着当地民众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希望,也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条通道。我们有必要建立起这样的共识:没有生存就没有发展,也谈不上对文明的保护。
而祖祖辈辈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当地居村并不这样看,溜索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贫穷和痛苦的记忆。《春城晚报》昨日的一则报道让人揪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布腊小学三年级女生艳婷芳在放学回家过溜索时,脚上的拖鞋掉进了江里。手被溜索划伤都没让这个坚强的小姑娘掉眼泪,拖鞋被江水淹没却让她哭得一塌糊涂——那双拖鞋是她唯一的鞋子。从怒江上悬挂起第一根溜索到今日,被江水吞噬的生命和财产不可计数。
随着第一座“爱心桥”奠基,再过几个月时间,布腊小学的孩子们将不再溜索过江上学了,那条曾经令他们爱恨交织的溜索将成为一道纯粹意义上的风景,荡漾在怒江上空。对于布腊小学的孩子和附近的村民们而言,这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命悬一线”这种古老的过江方式将一去不返。而对于一些所谓人文学者和环保人士而言,这可能并非好事——怒江居民离“原生态”更远了,溜索过江成为历史将使他们失去绝好的关注和研究目标。
两年之前,《旅游时代》杂志派记者深入怒江,分别从“环保”、“经济”、“民生”解读怒江,从而引发了国内一些学者对怒江的新一轮关注。在此期间,一位著名的环保人士在某次讲座中放了一张怒江原住民小孩展露好客笑颜的照片后感叹说:“怒江人民虽然很穷,但是过得很幸福,他们愿意祖祖辈辈一直这么过下去。”我不知道这位“环保人士”有没有听过“子非鱼”的故事,而时任怒江州州长的欧志明先生的一句话——饱肚子人和饿肚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是对于那些喝着洋咖啡,操着洋腔调的所谓环保主义者的最有力回击。
这些年随着怒江旅游的升温,与当地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同样令世人惊诧的,是怒江民众极为贫困的生存现状。几乎所有到过怒江的人都希望怒江一如既往永葆她的美丽,而我们不能无视怒江人对丰衣足食以及现代文明的渴望,没有人愿意成年累月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悬挂在一条颤悠悠的溜索上。
溜索过江成为历史,也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失落。今年春节我第一次走进怒江大峡谷,发现不少溜索正在为旅游者带来欢乐,当然这种溜索非常安全,两岸的保护设施齐全,而且过江全程都有当地人陪同。这些溜索与怒江上越来越多的桥一起宣示着,怒江人正在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寻求平衡点。
而对于两岸居民而言,怒江上的桥还是太少了,贫穷使当地人修不起更多的桥。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座“爱心桥”的奠基,其意义不仅仅止于“爱心”,它承载着当地民众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希望,也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条通道。我们有必要建立起这样的共识:没有生存就没有发展,也谈不上对文明的保护。
前一篇:在反性骚扰的法律困境之外
后一篇:思想工作的动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