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时评 |
昨日有关各地“无车日”的新闻铺天盖地,其中有两则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则说沈阳一对新人于“无车日”结婚,婚车路过交通管制区,虽然交警一再说“婚车不受限”,但新郎新娘还是下车步行20多分钟到结婚现场;另一则说,长沙“无车日”当天,该市部分党政领导“乘公交体验绿色出行的快乐,领导们依次上车,一同出行的工作人员没有忘记分别给他们买上一张车票”。
这两件事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都有些超出人们的经验范围,有“秀”的味道——前者可称“步行结婚秀”,后者可称“领导购票秀”。在我看来,前者之“秀”比较可爱,其意义诚如新娘所言:“我希望到老的那一天,我还能和我老公手牵着手慢慢地走……”请注意,新娘并没有将自己的行为与“无车日”联系在一起,我相信其感言发自肺腑;而后者之“秀”就表现得稍显拙劣——如果是领导们上公交车时自己买票就完美了。显然,领导们不是不知道上车要买票这茬儿,而是他们没这习惯,平时也缺少这样的“机会”。不过工作人员比较细心,为领导代劳了,而记者也敏感地捕捉并报道了这个细节。当然,工作人员集中为领导们买票,大约也是遵照领导的事先吩咐。
新郎新娘本有婚车畅行无阻的特权,他们却主动放弃了;一些领导在“无车日”虽然没有享受到乘坐专车的特权,却念念不忘其他方面的特权,比如说让工作人员代为购票。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偶尔坐一回公交车就会被记者追逐,被媒体报道,也是一种特权,即便媒体并非出于被动。
“无车日”里的这两种“秀”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一件事:美国苹果公司今年生产了一种iPhone手机,定于当地时间2007年6月29日下午6时正式上市发售。费城市长斯特里特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首批拥有i-Phone的人,于是当天凌晨3时30分便到一家商店排队。排队15小时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购得心爱之物。此事在美国视若无睹,却在我国成了新闻,新华社都作了报道。在美国人看来,公共事务领域所有人都没有特权,只有必须遵守的规则。
建设部官员赵杰前天参加北京举行的“无车的日子,走街串巷”活动时说,虽然“无车日”只是一天的事情,直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但标志性意义很大。我理解所谓“标志性”,应与畅通、环保、节能等事关中国城市长远发展的关键词有关,“无车日”不应该只是一时之“秀”,而是国人希望此构建起一套绿色交通规则,而任何规则的有效执行,都必须建立在平等、没有特权的基础上。
前一篇:我所理解的“住在昆明”
后一篇:街头卖艺也可以是一种体面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