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时评 |
从本月14日至月底,昆明市公安局及所属五华分局和华山东路派出所民警将集中为2000余名与省人才服务中心签订了人事代理协议的引进人才办理公共户口落户手续。对2000余名引进人才而言,这显然是个好消息,此后他们在结婚、生育、子女就学、买房、买车等诸般事务上不会因为没有昆明户口而举步维艰了。
户口对于国人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纸身份证明,更重要的是附着于其上的种种利益。今年6月《南方周末》做了一个统计:一个外地人在首都“暂住”一辈子,多花多少钱?结果计算出来对普通百姓而言近乎天文数字。还没听说有人计算过外地人在昆明“暂住”一生需要多花多少钱,不如北京多大约是肯定的,但估计也非一般草民所能承受。其实多花钱只是一方面,还有数不清的麻烦——前不久笔者居民身份证遗失,因户口在外省,只好请假回户籍所在地补办,来回折腾了半个月。
已在全国不少城市实施的引进人才落户政策无疑为铁桶般的户籍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但这个缺口还是太小了。以笔者目力所及,所谓“引进人才”大多有苛刻的条件限制,不是要求高学历、高职称,比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就是投资超过多少万元的财大气粗者。这些“引进人才”之所以被眷顾,我理解是因为他们被视为对昆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突出贡献者,但这样的“贡献”衡量标准不免挂一漏万。我认识一位四川籍的油漆工,他迄今在昆明干了十几年的装修,不知道为多少昆明家庭刷过房子,但以他的微薄收入,除非买彩票中大奖,几乎没有在昆明通过买商品房落户的可能。这位油漆工自然也不可能被列入“引进人才”,也就是说,不管他再为昆明人刷多少套房子,成为“名正言顺的昆明人”的希望都相当渺茫,他的昆明生活注定艰难。
昆明正在创建“宜居城市”和“园林城市”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住在昆明”已成为叫响全国的一个口号,吸引了无数向往世外桃源生活的人们的目光,甚至有不少人将“老死在昆明”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最新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附带了一本增刊,主题是《昆明的夏天——一个城市的非经验》,将“住在昆明”这个概念无限放大,极言昆明气候之优越、山川之壮美、生活之悠闲——这足以令昆明人自豪,只是该增刊用极大的文字篇幅和多幅精美的照片展示了昆明的9个“非经验住宅”,无一例外都是豪宅,以至于看上去像个房地产广告专刊。这样的“住在昆明”在笔者看来有些变味了,它显然将昆明的“宜居”指向所谓成功人士,如果那位四川籍的油漆工看了这期杂志,他一定不会觉得“住在昆明”有多好,只会徒生“昆明虽好,奈何非吾辈久居之地”的感慨。
笔者以为,“住在昆明”之“住”,昆明“宜居”之宜,应该指向所有昆明市民以及向往昆明的人士,如此,“住在昆明”方能成为货真价实的春城名片,一个城市只将美好的一面指向特定人群,这样的城市不能说就是一个和谐的人类居所。回到“为引进人才办落户”这个话题上,如果我们还不能彻底打破户籍藩篱,如果说一座城市现阶段还有必要保留附着于户籍制度之上的种种利益,那么应该尽可能为更多的人在这道藩篱上打开方便之门,让他们更好地享受春城灿烂的阳光和四季常开的鲜花。
户口对于国人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纸身份证明,更重要的是附着于其上的种种利益。今年6月《南方周末》做了一个统计:一个外地人在首都“暂住”一辈子,多花多少钱?结果计算出来对普通百姓而言近乎天文数字。还没听说有人计算过外地人在昆明“暂住”一生需要多花多少钱,不如北京多大约是肯定的,但估计也非一般草民所能承受。其实多花钱只是一方面,还有数不清的麻烦——前不久笔者居民身份证遗失,因户口在外省,只好请假回户籍所在地补办,来回折腾了半个月。
已在全国不少城市实施的引进人才落户政策无疑为铁桶般的户籍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但这个缺口还是太小了。以笔者目力所及,所谓“引进人才”大多有苛刻的条件限制,不是要求高学历、高职称,比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就是投资超过多少万元的财大气粗者。这些“引进人才”之所以被眷顾,我理解是因为他们被视为对昆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突出贡献者,但这样的“贡献”衡量标准不免挂一漏万。我认识一位四川籍的油漆工,他迄今在昆明干了十几年的装修,不知道为多少昆明家庭刷过房子,但以他的微薄收入,除非买彩票中大奖,几乎没有在昆明通过买商品房落户的可能。这位油漆工自然也不可能被列入“引进人才”,也就是说,不管他再为昆明人刷多少套房子,成为“名正言顺的昆明人”的希望都相当渺茫,他的昆明生活注定艰难。
昆明正在创建“宜居城市”和“园林城市”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住在昆明”已成为叫响全国的一个口号,吸引了无数向往世外桃源生活的人们的目光,甚至有不少人将“老死在昆明”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最新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附带了一本增刊,主题是《昆明的夏天——一个城市的非经验》,将“住在昆明”这个概念无限放大,极言昆明气候之优越、山川之壮美、生活之悠闲——这足以令昆明人自豪,只是该增刊用极大的文字篇幅和多幅精美的照片展示了昆明的9个“非经验住宅”,无一例外都是豪宅,以至于看上去像个房地产广告专刊。这样的“住在昆明”在笔者看来有些变味了,它显然将昆明的“宜居”指向所谓成功人士,如果那位四川籍的油漆工看了这期杂志,他一定不会觉得“住在昆明”有多好,只会徒生“昆明虽好,奈何非吾辈久居之地”的感慨。
笔者以为,“住在昆明”之“住”,昆明“宜居”之宜,应该指向所有昆明市民以及向往昆明的人士,如此,“住在昆明”方能成为货真价实的春城名片,一个城市只将美好的一面指向特定人群,这样的城市不能说就是一个和谐的人类居所。回到“为引进人才办落户”这个话题上,如果我们还不能彻底打破户籍藩篱,如果说一座城市现阶段还有必要保留附着于户籍制度之上的种种利益,那么应该尽可能为更多的人在这道藩篱上打开方便之门,让他们更好地享受春城灿烂的阳光和四季常开的鲜花。
前一篇:似曾相识的审计报告
后一篇:有感于“无车日”的两种“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