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街头卖艺也可以是一种体面的职业

(2007-09-29 00:26:01)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时评
  几年前我在北京工作,忙碌之余经常去西城区看一个朋友。经过西单附近的一座人行天桥时,几乎每次都能遇见一位吹萨克斯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应该有60多岁,满头白发,长相穿着都很体面、很干净,要不是面前那个装零钱的盒子,很难想象他是在街头卖艺。有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的老伴也在他身边,静静地坐在轮椅上,同样穿着体面,神态安祥。我猜测他是一个曾经做过艺术家梦的年轻人,他来到这闹市吹奏更多的是一种怀旧。在这座喧嚣的城市里,从老人的萨克斯管里传送出来的声音反而显得很宁静。
  如今我来到昆明,正在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宽容。昆明的宽容并不仅仅在于春城人宽厚的性格和云岭大地文化、宗教的多元,还在于这座城市对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包容,比如市民们对于隔三岔五出现在南屏街一带的行为艺术表演已经见怪不怪了,而昆明的街头文化也比较繁荣,在春城的一些广场、公园、小河边,经常可以看见有人在旁若无人地吹拉弹唱。
  街头文化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座城市胸襟宽广的象征。当然,这也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家住昆明市西山区秋苑小区的陈老先生最近就挺烦——碧鸡广场每天晚上都有流浪歌手在放声高歌,害得他们一家人睡不好觉。陈老先生希望有关部门能管一管,让他们别再扰民。不过一些市民也有别的看法——可以天天观看免费的演出,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而且,那些年轻的流浪歌手每每唱完歌跳完舞并不强行索要钱财,只是遵循“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表现还算厚道。
  如何对街这些行走江湖的街头艺人,类似于如何对待流动摊贩,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是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显然,一味制止和驱逐是行不通的,也不符合文明世界的常理——君不见,巴黎的街头巷尾、地上地下随处可见流浪歌手、流浪画家、街舞者和小丑们的身影,如果没有他们,单靠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和埃菲尔铁塔,恐怕不足以支撑“艺术之都”的美名。正朱自清先生所说——在巴黎几乎和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形形色色的街头艺人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无限的温謦和欢乐。
  “他们在广场进行卖艺活动,毕竟也是为了生活,我们不能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碧鸡文化广场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如是说。此言诚是,街头卖艺是公民求得生存的一种合理方式,人家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行为本身无可非议,至于声音太大扰民、易造成围观导致交通拥堵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疏导进行解决。有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厦门鼓浪屿曾在全国首创“街头音乐艺人资格考试”,取得资格的艺人可以“定点、定时、定分贝”在岛上的一些公共场所和音乐厅里演出,甚至还能定期获取政府提供的经费进行艺术交流和公益演出,此举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民间艺人“投怀送抱”,进而成为鼓浪屿旅游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职业,街头卖艺不仅不可耻,甚至可以做得相当体面,其基本准则之一是不违背公共利益,比如不坑蒙拐骗、不强行索要钱财、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等。日前有则新闻说,有3个年轻人,大约是奥地利某音乐学院的学生,一大早跑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门口拉小提琴。他们的举动引起了许多维也纳市民围观,有不少人给他们钱。但这3个年轻人视而不见,完全沉浸在演奏乐曲的快乐中。他们的演奏水平尽管有如他们年轻的面孔一般稚嫩,但在那个清晨,他们无疑是维也纳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这样的美丽风景,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编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