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时评 |
国家审计署发布了2007年第6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布了49个部门单位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此新闻登上新浪头条的时候,我正在睡午觉,有朋友发短信告知此事,我迷迷糊糊地看了一眼手机屏幕,翻个身又睡着了。
相信许多国人与我一样,早已陷入了对所谓“审计风暴”的“审丑”疲劳。尽管这一次审计报告的发布与以往有所不同——不再是点点名,罗列几个“典型”,而是开出了详单,曝光了“案情”,更像一个“报告”。如我一般的草民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可是知道了又能怎样呢?
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诗可以形容业已刮了5年的审计风暴——年年岁岁花相似。5年中,我们听到的基本上是同样的词汇——挤占、挪用、违规收费、虚列开支……而粉墨登场的主角们有的风雨不动安如山,有的则是走马灯似地换。以此次审计报告为例,有经常出现的老面孔,如国资委、教育部、海关总署等,也有“新人”,如我等草民一直视为“象牙塔”和“清水衙门”的中科院和中国科协。
之所以出现“审丑”疲劳,是因为自打审计风暴刮到如今,没听说有哪个被曝光的部委有官员在风暴中丢了乌纱帽,列位身处风口浪尖的大员们一概稳坐钓鱼台,今年挪用复明年,秋月春花等闲度。不单是领导的官位稳如泰山,其违规行为如何整改,往往也难见下文。今年7月18日有56个部委因468亿问题资金被审计署点名,此后《经济参考报》欲采访这些“问题部委”的整改情况,结果得到的回答多半是“不知道”、“不清楚”或“不用报道”。
早有专家指出,审计风暴暴露出来的软肋在于审而不计(计较),即发现了问题、揭露了问题却不能切实解决问题。审计报告所揭示出来的违规行为大多可以划归“不揣腰包的腐败”,既是腐败,自当严惩,而我们却看不到审计之后严厉的问责。是因“集体决策”而法难责众,还是因为“刑不上大夫”?不得而知。而相对于事后追究,事前预防的药方也早有人开出——改革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让人民及其代表能够知晓和监督财政预算的使用情况——也即所谓“阳光财政”的治本之策,只可惜这样的药方对于“部委”这样的高级别“衙门”而言,基本上还停留于纸上谈兵的层面。即便有了良好的制度,有没有足够的执行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孔子曾言“不贰过”——不犯两次相同的错误——是社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施政水平,审计风暴中的“屡审屡犯”以及民众由此滋生的“审丑”疲劳,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决心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