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拟在全国率先设立“云南诤言奖”,根据该奖项初步拟定的评选规则,国内外各界人士所提诤言符合云南实际,切中时弊,进入政府决策,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的,有可能获得1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奖金。
无疑,这是我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很容易让人想起春秋时齐威王的故事。据《战国策·齐策》载,齐威王曾悬赏求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赏令一出,“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齐国因此政通人和,邦安国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何谓诤言?古人云:铮言,善言也。能称之为诤言的,大多有以下特点:直截了当,六亲不认,一针见血地讲问题,毫不留情地谈错误,不分场合地穷打猛追,有一股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
所以,诤言大多不怎么好听。既然不好听,为何还要说?这是因为凡人皆会犯错误,位高权重者犯错误的可能性有时更大,包括皇帝在内。所以,即便是封建社会,也设了谏议大夫、谏院之类的官职或机构,专门向皇帝进谏言、递谏书,至于皇帝老儿听不听得进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一般来说,“真龙天子”开明一些的,有点儿宏图大志的,都比较能够纳谏,这时的皇朝就相对繁荣、稳定。而反观古代一些昏暴之君,之所以败国亡家,也往往与朝纲独断、拒谏饰非有一定关系。《国语·周语》称:西周厉王暴虐奢侈,以杀“弭谤”,对批评其过失者,格杀勿论,终使“国人莫敢言”,最后导致国人叛乱、自己流亡的不幸局面。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也正如《盐铁论·论诽》所评论:“塞士之途,壅人之口,道谀日进,而上不闻其过,此秦所以失天下而殆社稷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虚怀纳谏是盛世的序曲,骄横拒谏是亡国的前奏。时序进入21世纪,“家天下”早已变为“天下人之天下”,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是否纳谏已经不是一个政府或一个官员开明不开明的问题,而是合不合格的问题——人民的政府和权力受之于民的官员如果不愿听、不能听、听不进人民的意见,这样的政府和官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及其官员能不能听诤言,会不会听诤言,允许不允许他人说诤言,人们敢不敢说诤言,是一个社会真民主和假民主的界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是执政党执政能力高低的一种表现。因此,“云南铮言奖”的设立诚为大善之举。
去年发生在重庆的“彭水诗案”被媒体称之为“当代文字狱”,一些法学专家更是视其为中国当代法治史上的耻辱,可见“从善如流”并非百官皆可做到,“壅人之口”仍是一些官员潜意识里的“御民”之道。由是,对进谏者施以重奖固然可嘉,对那些未能“进入政府决策,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的诤言,也要有“闻过则喜”的胸襟和气度,基于人人都会犯错误的常识,焉知其谏言不是真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