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同桌的一个女孩比较要好,班上的同学都说我们是“一对红”。有一天我带这个女孩上家里玩,背着她偷偷地对母亲说:“她做你的儿媳妇好不好?”母亲笑了:“好啊,不过你们太小,将来再说吧!”
近三十年过去了,我早忘了那位同桌女孩的模样。她远远算不上我的初恋,那时我们顶多是在“过家家”。但当时只有9岁的我已经知道:将来我肯定会和一个女人结婚,就像父亲和母亲一样生活在一起,生儿育女,携手走过一生。在20岁之前,我几乎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我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吗?比如说不结婚?那时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出家当和尚的人可以不结婚。
时代的发展给了我答案。当中国第四次单身潮和80后离婚潮并肩来临的时候,单身已经成为一种可供人们选择并被社会逐渐接受的生活方式,不管这样的选择是主动还是被动。以《中国式离婚》和《新结婚时代》而闻名、有“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的王海鸰以女权主义的视角这样解析单身潮的来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比以前富裕了,婚姻制度和舆论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婚姻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方式,找丈夫就是找饭票。现在是女人在富裕之后才追求情感,选择就多了。”
而我更愿意把当下单身潮的出现看作是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后,特别是原先附着于婚姻之上的一系列沉重枷锁一一解除后,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重新认识。诺贝尔奖得主加里·S·贝克尔曾说:“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这句话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1加1不能大于1,那还不如1。宁缺勿滥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婚姻内在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婚姻生活包含更多的幸福与快乐元素,更接近于恩格斯的名言:“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古往今来人们都面临两难选择——没有人能做到既享受婚姻的互助,又享受单身的自由。于是婚姻的围城理论便产生了:城内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所以,是结婚还是单身,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不能忽视城外也有好风景——我有一位至今单身的大学女同学近日准备跳槽,在回答用人单位“你为什么不结婚”这一提问时说:“单身意味着无限可能,意味着更独立,更坚持。如果你们给我机会,或许会在我的工作中发现这一点。”这样的风景,对个人、对社会有其积极意义。
对真挚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任何时代都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主动力,正如王海鸰所言,“单身不会成为主流,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一个主流状态的东西,单身只是表明对人的一种尊重,表现社会的多元化而已”。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尊重个人的权益和价值观,对于非主流的理论、观念、文化现象、生活方式不再持“非此即彼”、“不共戴天”的武断态度,从认可“丁克”家庭,到不再视同性恋为有伤风化的异端,再到如今承认单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莫不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