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领导小组和省环保局昨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我省环境违法违规典型事项进行了情况通报。
笔者注意到,这次被通报的20个“黑名单”中,石屏县交通局和云南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赫然在列,前者未报批环评文件便擅自开工建设高速公路,后者在为一家水泥制造企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内容不全面”,“质量较差”,“不足以支撑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二者一家为政府职能部门,一家为环评机构,可见所谓“环保风暴”所必须针对的,绝不仅仅是那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将青山碧水变得满目疮痍的不法企业。
石屏县交通局未报批环评文件便擅自开工建设高速公路,依笔者的揣测,大约是缘于“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自恃政府职能部门的身份而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想到这回板子打到了“自家人”的屁股上。作为一家省级的科研机构,云南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搞出了一份“质量较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着实叫人一头雾水。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绝不亚于有多少家企业违规操作,如果环评失去了公信力,对“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杀伤力将是巨大的。
这让笔者想起了两年前北京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环评风波,当时该工程未经环评便将圆明园“开膛破肚”,被叫停后,国家环保总局责成圆明园管理者尽快寻找环评机构为该工程做环评,结果在长达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一家环评机构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连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这样的知名环评机构也退避三舍。
中立、科学、公正、客观是环评机构的生命,但为客户服务、让客户满意,同样也是业内的潜规则,这就让环评机构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环评属于有偿服务,企业花钱请环评机构做环评,自然希望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结论,而不是花钱请人来做一个对自己不利的环评报告。如果环评机构的结论满足了企业的意愿,很有可能将面对民众的质疑和谴责,弄不好还要被主管部门处理,进而危及自己饭碗。
当下国内环评公信力的缺失,有人说是市场化所导致唯利是图的恶果。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环评市场化不够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靠行政手段、靠走回头路,肯定行不通。深化市场化改革,或许是唯一可行的出路。按照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我国将逐步开放环境影响评价市场,现已有境外的环评机构进入中国。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鲇鱼”来破坏那些违背市场法则的潜规则,使环评回归本位。
此外,在对那些民众普遍关心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有必要加强公众参与,实施重大项目环境影响公众听证,促进环境决策民主化。环境保护事关千家万户、子孙后代,不单是政府、企业和环评机构的事情,公众理应成为影响环境决策的一支基本力量。
将环境违法违规企业和单位公开曝光,这在我省还是第一次,表明了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的坚定决心。但万众瞩目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最终取得成效,仅有曝光、惩处是不够的,尤其是在环评这个关键的环节上,还需要更为科学的制度和方法,以防止更多的违法违规企业成为漏网之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