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能不佩服互联网这个“超国界公民社会”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继“博客”成为2006年中国社会“关键词”之后,“晒客”一族因其群体迅速扩大和“晒”的内容不断增多,成为互联网上最风光的主儿。中新网昨日报道说,从最初晒女朋友的好到晒工资的多少,近来又悄然兴起晒股票、晒基金,中国网络“晒客”在互联网上忙得不亦乐乎。
“晒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我国南方自古就有“晒梅”的传统,每到梅雨季节过后,各家各户门前都会出现花花绿绿的衣服、窗帘和被单,如同飘扬的万国旗。起初“晒梅”只是一种生活需要,但晒着晒着就晒出了文化的味道,一些书香人家搬出万卷藏书,让阳光渗入字里行间,“诗书传家、满腹经纶”的感觉就出来了。在一些藏传佛教寺庙,每到藏历新年都有“晒佛”的习俗,这里的“晒”就更是别有一番意蕴了。
“晒客”作为一个群体进入人们的视野,始于去年年底的“全民上网晒工资”,此后无所不晒,且“分工”愈加“专业化”,比如女“晒客”们喜欢晒衣服、晒老公、晒孩子、晒情感,男“晒客”们则更钟情于晒工资条、晒家庭理财、晒股票,等等。“晒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被发扬光大有其必然性——时空不再受到限制,网络的天地广阔无垠,且永远阳光灿烂。
“晒客”乐在其中,且心态而异,而人们对于这一网络新生现象也褒贬不一。但无论是自我炫耀也好,自怨自怜也罢,“晒客”晒出来的都是自家的事儿,既不存在侵犯他人隐私的问题,也无关社会治安、国民经济发展等宏大主旨,因此还没听说哪个部门、哪个专家提出要“禁晒”。
但这并不意味着“晒客”就是一帮吃饱了撑着的人在那儿自娱自乐,“晒客”晒出来的东西,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各阶层民众的生存现状。比如去年年底的“晒工资”,差不多是直接反映了当前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再比如今年春节前后的“晒红包”,多多少少揭露了官场潜规则的盛行。有社会学家指出,“晒客”晒出的是民生的焦虑,是百姓对公平正义和幸福生活的渴求。对此,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有关部门不可不察。
“晒客”作为无组织的“乌合之众”,晒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冰山一角。也许,还有一些东西应该拿出来在互联网的阳光下晒一晒,比如官员的财产,比如商品房的成本,比如垄断企业的福利,等等。有些东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搁久了,免不了要发霉,拿出来见见阳光,哪怕只能捉到几只虱子,也是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