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诗云:“一原风俗异衣裘,流落来从绵上州。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千秋。”这是诗人清明时节流落外乡时所作,他思乡心切,想起了故乡清明节的两个风俗:禁火和荡秋千(古称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
由此可见,古人过清明节要“禁火”,而不是现在的焚香烧纸钱。曾几何时,清明节变成了“风吹旷野纸钱飞”,不仅烧纸钱,还要烧纸人纸马,纸扎的金童玉女、洋房汽车。纸钱也在“与进俱进”,一百元的冥币上伟人像改成了阎王爷,不仅有“人民币”,还有“美元”、“欧元”。
清明“禁火”据说与春秋时代介子推的故事有关: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食不果腹,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晋文公),封赏功臣,唯有介子推拒绝受封,与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带人遍搜绵山而不可得,他知道介子推是个孝子,于是令人放火烧山,猜想介子推一定会带着母亲逃出来,没想到一把火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给烧死了。晋文公又痛又悔,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寒食节期间晋文公带领群臣登绵山祭奠,他想起介子推遗诗中的一句话“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于是又把那一天定为清明节,并立誓要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
此后,寒食和清明便成为国人祭奠祖先、感念先人功绩的重要节日。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今人便只知有清明,不知有寒食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清明节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扫墓——冬去春来,草木萌生,有必要给先人的坟茔填土除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为了防止寒食伤身,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农耕——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等。
如上所述,古代清明节的内涵极大丰富,从来不就是一个只知到先人墓前焚香烧纸、悲悲切切的节日,也看不到有多少破坏自然生态、搞得一派乌烟瘴气的景象,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如励精图治、锻炼身体、抓紧时间春耕等,真正当得起“清明”二字。
逝者已逝,缅怀先人的意义在于从先人那里获取精神力量,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古人倒是明白这个理儿,今人却有些糊里糊涂,无怪乎如今的清明节良俗难觅,诸多不文明的陋习盛行。近年来不少人士都在呼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建议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倘若国人对这些传统节日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又焉能将其“发扬光大”?
诚然,传承清明文化,不仅在于继承传统、革除陋习,还在于推陈出新。近闻昆明金宝山艺术园林有“军魂园”、“教师园”、“建勋园”等墓园规划,又有“树葬”、“花葬”等新举措,令民众在缅怀先人之余,能得到一些教益和思索,既与清明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代脉搏相呼应,不失为真正的与时俱进之举。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如何让清明节变得文明起来?让清明节回归“清明”,当是其应有之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