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后·公务员·熵增现象

(2006-05-25 02:50:55)
分类: 时评
    热力学有一个著名的熵增定律,即随着压力的消除,一个封闭系统的混乱度必然增加、秩序度必然减少,可用的能量越来越少,最终宇宙会进入一种“热寂”状态。这条定律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很多现象,比如说“水往低处流”就是一个熵增过程,而用抽水系统将水抽到高层楼房,就是熵减——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能喝上自来水。当然,我们日常所见,更多的是熵增现象。
  在5月21日的“北京2006博士后人才引荐会”上,北京博士后联谊会首次发布了“北京博士后就业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有70%至80%的博士后希望到政府机构当公务员。这是一个典型的熵增现象——博士后们都意识到当公务员的好处,于是大家都有这方面的意愿。博士后进政府机关当然有利于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进而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但在中国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一百年后的今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又回到了人们心中,总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妥——作为最高学历拥有者,博士后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掌握着最高端的知识,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如果不当公务员而去做点别的,也许对社会进步更有帮助。
  熵增现象在人类行为学上可以解释为趋利避害。博士后们想当公务员,自然是认为这一行为利大于弊。怀疑博士后们缺乏人生理想和学术上的进取心是毫无根据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远大目标的人可以读到博士后,可能他(她)早就卖茶叶蛋去了。问题在于实现远大理想的过程总是艰难的,任你才高八斗,拿不到项目、没有资金、没有人脉,一切都是空谈。而所有这些资源,都在政府部门的掌控之中。因此,当北京市有关方面可以为博士后提供到党政机关挂职锻炼的机会时,博士后们蜂拥而至,而且不要求任何待遇——这绝不是熵减,而是熵增——他们看重的是挂职期间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和机会。当然,对于部分博士后来说,将来能留在政府机关就更好了,至少一份稳定的收入和相应的职位可以预期。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政府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从而导致大批才志之士趋之若鹜。这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可以把各项工作做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众所周知,社会资源高度集中的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没有产生几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战国时代李冰父子修了个都江堰,李冰时任蜀郡太守,有能力调动上万人修大坝,这似乎是政府占据大量资源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佐证。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也就出了一个都江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必然导致人才流动过程中的熵增现象,因此博士后们的行为无可指谪,只是这一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是利是弊,还有待商榷。笔者认识一位女作家,花了三年时间将自己的一部长篇小说从60万字改到40万字,然后以每千字30元的标准从出版社领到了一万多元的稿费,这就是她三年心血的全部回报;在此期间,她拒绝了一部20集、每集8000元的电视剧本的写作——在这种人身上,你就看不到水往低处流、苹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等熵增现象,看到的相当于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兔子吃掉狼。所以,我们这个社会光有熵增还不成,无论是个人成就的取得,还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得益于熵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