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写到,宋江犯了法被刺配江州,归戴宗管。按理说他该给戴宗些好处,可他就是不给。于是戴宗就来要,宋江问他:我有什么短处在你手里?戴宗大怒道:你这厮,只是俺手里的一个行货!看《水浒传》的时候笔者年龄尚小,对这一段没什么别的感觉,但也知道行货不好,有任人宰割的意思。后来知道,行货的意思是次品,可以降价处理。
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将于6月1日起开始收取跨行查询费,境内每笔手续费0.3元。得知这一消息,笔者忽然有了一种很悲惨的“行货感”。笔者年近四旬,工作尚可,收入稳定,若说为了区区三毛钱就有如愤青,未免也显得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行货感”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
如果把持卡人比作“行货”,银联、银行可谓“货主”——这个比喻很不恰当,据称截止到2005年年底,我国银行卡的发卡量超过9.6亿张,这么多持卡人不会都愿意承认自己是“行货”——笔者的意思是,持卡人与“货主”们之间业已形成一种极不对等的关系。从收取银行卡年费,到调整贷款利率,再到如今的跨行查询收费,每一次都是“货主”说了算,如我之辈的“行货”几无还手之力。
当然,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货主”们干这些事之前都会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言成本的合理增加,或言提高服务质量,或言调控房价,或言国际惯例,等等。总之,都是为了老百姓好,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是“行货”中也有些头脑清醒的人,就拿这次的跨行查询收费来说,有专家便直斥此种行为是“串通一气,利益均沾”,“严重违反了《合同法》,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属于典型的行业垄断行为”。
“货主”们怎么想怎么做,笔者不是经济学家,一向看不清门道,只好逆来顺受。只是偶尔会想,有一天“货主”们失去了垄断的特权,只怕这“货主”也做不长久。昨日上网看见一则消息,《上海证券报》邀请各方人士讨论跨行查询该不该收费,深圳发展银行的一位官员——大约也算是“货主”阵营中的吧——说了一句话:“就保护民族产业而言,需要给商业银行一定的盈利空间,它的目的是要国内商业银行有条件积聚一定的实力来迎接国际银行的竞争”,因此他建议“消费者能给商业银行一些时间”。这位“货主”的高论加重了笔者的“行货感”。
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政府应多关注民众的“幸福感”,各地也纷纷把“幸福指数”作为检验政绩的指标。但愿有一天,笔者走在去银行的路上,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而不要再觉得自己像个行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