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絜钩尾凫”针尾鸭

标签:
教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鸟人说鸟 |

相传针尾鸭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瘟疫传播。《山海经》之絜钩记载:凫丽山向南500里,是砧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叫絜钩,状似野鸭,长着鼠尾,擅长攀缘树木。絜钩是一种凶鸟,它在哪里出现,哪里就多次发生瘟疫。又载: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
“凫”泛指野鸭,絜钩其实就是针尾鸭,是野鸭的一种。其实所有的禽鸟都会携带瘟疫病毒,最常见的三大家禽,鸡、鸭、鹅都会有瘟疫发生,并不只有针尾鸭才会传播瘟疫。
针尾鸭又名尖尾鸭、长尾凫、长闹、拖枪鸭、中鸭,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中型鸭属生物,性喜成群,胆怯而机警,常与其他野鸭混群。白天多隐藏在有水的芦苇丛中或远离岸边的水面游荡或休息,黄昏和夜晚才到水边浅水处觅食,觅食时将头插进水里觅食,水面上只有立起来的屁股, 大有“顾头不顾尾”的架势。稍有动静,立即飞离。
迁徙季节和冬季,常集成几十只至数百只的大群。其尾巴中央有两根特别长的尾羽,呈绒黑色,泛铜绿色的光,因此被叫做针尾鸭。
针尾鸭属于游禽, 身体小于绿头鸭,因其独特的似针长尾和苗条的身躯,辨识度很高。雄鸭背部满杂以淡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波状横斑, 暗褐色的头部在晚霞中镶嵌着棕色羽缘,颈侧有白色纵带与下体白色相连, 如燕尾服中的白色衬衣,透出一种优雅的气质。 翅上有铜绿色斑块,正中一对尾羽特别修长。雌鸭体型较小,上体大都黑褐色,杂以黄白色斑纹,无翼镜,尾较雄鸟短,但较其他鸭尖长。
针尾鸭越冬期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河流、湖泊、沼泽、盐碱湿地、水塘以及开阔的沿海地带和海湾等生境中。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牵牛子、芦苇、菖蒲等植物嫩芽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到农田觅食部分散落的谷粒。有时亦捕食昆虫、蠕虫、软体动物或鱼卵。
针尾鸭因为肉质鲜美,羽毛可制鸭绒。《红楼梦》中有一段描述:贾母见到薛宝琴,心里十分喜欢,便送她一件凫靥裘。一般人还以为是孔雀金线织的,只有史湘云识货说:“那是野鸭子头上的毛织的。”其实“凫靥裘”并不是织的,是用野鸭脸颊皮毛剪贴作成的。野鸭的命运非常悲惨,人类杀戮成性,在利益面前,这些可爱的生灵难以求生。
幸好针尾鸭被国家林业局列入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2009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类红皮书名录中。 真心希望像针尾鸭这样的生灵能够长时间出现我们的身边,不能因为美味和利益去伤害这些弱小的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