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鸟人说鸟 |

冬日时节,碧波荡漾的中堡大纵湖里芦花飞扬,迁徙归来的针尾鸭、赤颈鸭、绿翅鸭、琵嘴鸭、绿头鸭等水禽游弋嬉戏,觅食滩涂。和对岸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的村庄相互映衬,在彼伏的鸭鸣声中呈现出一幅别样的农家生态画卷。
唐·温庭筠有诗描述此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人用来一句“凫雁满回塘”来描绘一群群鸭雁,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的美好景象,古人把鸭雁类的鸟称为“凫”。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凫为野鸭”有较详细的诠释:“凫,东南江海湖泊中皆有之。数百为群,晨夜蔽天,而飞声如风雨,所至稻粱一空。”野鸭善飞翔,善潜水,栖息在江海湖泊中,常成大群至农田觅食,对农作物有一定的破坏性。
琵嘴鸭是雁形目、鸭科、匙嘴鸭属的鸟类,又名琵琶嘴鸭、宽嘴鸭、铲土鸭、杯凿、广味凫。因嘴长阔如铲似琵琶而得名,是野鸭的一种。常与绿头鸭、斑嘴鸭、红头潜鸭等多种鸭子混群。
琵嘴鸭的独特之处是嘴特长且末端呈匙形,而远看时,最醒目的是雄鸟的色彩,头至上颈暗绿色而具光泽,背黑色,背的两边以及外侧肩羽和胸白色,且连成一体,翼镜金属绿色,色彩似雌绿头鸭,腹和两胁栗色,脚橙红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扩大成铲状,形态极为特别。雌鸭略较雄鸭为小,外貌特征亦不及雄鸭明显,也有大而呈铲状的嘴,很容易与其他鸭类区分。飞行时,雄鸭翅膀深绿色的金属光泽,配以橙红色的脚,优雅的流线型尤其令人陶醉。

诗人对此描述为:“不铲世间不平地, 偏爱浅滩和稀泥。 中饱私囊肥阔嘴, 邻人也恨此东西。”
琵嘴鸭的肉质并不鲜美,看似对人类没有什么大的利用价值。但是它却是自然界食物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猛禽类鸟类喜欢捕食的对象。食物链这一环节的缺失,会影响到整条食物链中其它生物的生活,生态环境因此会被破坏,我们应该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也就是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