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教育vs.“注、疏、解”

(2010-10-06 19:52:25)
分类: 基础教育

创新教育vs.“注、疏、解”
    当前国内出现了“读经讲史”热。
    辫子戏,明宫事,三国热,红楼潮……讲的津津乐道,听的津津有味。
    读经班的孩子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小帽,在青烟袅袅中三叩五拜,高颂低吟,之乎者也……
    对当前的读经讲史热,尽管有忧虑,但我并不一概反对。我认为读经讲史的内容必须健康,形式一定要有利于人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
    针对道德滑坡、世风日下,许多人希望通过读经讲史再造中华文明。但读什么,讲什么,至关重要,否则就违背了读经讲史的初衷。无论是经或史,也无论是读或讲,内容必须健康,要利于文明和道德的再造。
    比如《史记》,有很多东西可以讲,光是司马迁忍辱负重、不畏强暴、忠于史实的人格和思想,就值得大书特书。可惜听了王立群教授的两讲,实在听不下去。讲的都是宫廷倾轧,嫔妃争宠,父子反目,兄弟仇杀 ……
中国市场经济的历史很短,人们对竞争的认识不足。但市场经济的竞争又是13 亿人必须面对的课题。由于竞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心理现象;没有正常的良性竞争,人们就会采取扭曲的恶性竞争。怎么启迪善良的人性?怎么教育人民直面差异,坦诚相待,尊重强者,扶助弱者,进行良性竞争?这是读经讲史不得不注意的问题。
    如果读经讲史让人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尔虞我诈、阳奉阴违、下绊使钩、落井下石、明争暗抢、巧取豪夺、亲人反目、父兄仇杀的扭曲人性和恶性竞争,道德如何能不滑坡?世风如何能不日下?我们期望的文明和道德又如何再造?
    毫无疑问,“讲什么”至关重要!但“怎么讲”也十分微妙,值得研究。
    中国传统的“讲”,是《论语》式的一人坐而论道众人翘首聆听。传统的圣人神圣化导致了今天的教师权威化,进而使得我们的教育本末倒置——把教师的“讲”当成了目的。其实,老师讲得好,不过手段优越而已,只有学生“想”得好才是最高的目标。
    看了易中天教授的几讲,觉得较有意思,比传统的“讲”多了几分“离经叛道”的轻松和随意。过去对圣贤的经典有权威性的“注、疏、解”;如今又多了一“讲”,叫“注、疏、解、讲”。
   “注、疏、解”是对经典一丝不苟地搞“注”中“注”,“疏”里“疏”,“解”中“解”,对圣贤和经典的顶礼膜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尽管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但人们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一部《论语》,两千年历史,中国知识分子花在“注、疏、解”上的工夫到底有多少?恐怕孔子本人也始料不及。当英国人研制蒸
汽机时,我们的知识分子还在继续争论《论语》的“注”;当美国人发明电灯时,我们的知识分子仍在争论与《论语》有关的“疏”;当全世界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我们的知识分子也有了进步,已经在争论“解”了…… 甚至范仲淹到底是在楼上还是在楼下写《岳阳楼记》,也研究得津津有味,争论得不亦乐乎。如今易先生的“讲”确实有点儿对经典的“不恭”,但与现代化教育提倡的“讲”比起来,仍是“小巫见大巫”。
    比如《空城计》一节,如果让熟知现代教育方法的美国天赋教育的老师来“讲”,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而且不同的老师会整出不同的“讲”法来。如,有的人可能根本不讲《空城计》,而是让孩子以“如果我是诸葛亮”或者“如果我是司马懿”为研究课题,每人写一个《空城计》的故事。有的可能什么都不教,让孩子设计一个抗战时的空城计或者现代战争中的空城计。也有的会让孩子分成四组进行辩论:一组以诸葛亮为正方,另一组以读者为反方;一组以司马懿为正方,另一组以读者为反方。还有的老师可能会让学生收集、分析、对比世界文化和世界历史中的空城计。有的也可能让学生分析《空城计》中的破绽,并设计一个更合情合理的结果。甚至有的老师可能会让学生给省旅游局局长写一份利用《空城计》资源的可行性报告……
    现代教育的精髓不是看老师讲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孩子的思维有多出彩。有人问:“如果让你上《百家论坛》,你又怎么讲?”我想,我会在口沫横飞地讲完《空城计》后,像美国天赋教育的老师那样设计许多发散性思维的问题(甚至离经叛道的问题)来启发孩子的思考:
1. 如果诸葛亮关城门、藏旌旗……
2. 如果诸葛亮在城外的树林里摆迷魂阵……
3. 如果诸葛亮被俘虏……
4. 如果诸葛亮与司马懿言和……
5. 如果由司马懿唱空城计,诸葛亮兵临城下……
6. 如果司马懿因空城计而失去魏主的信任……
7. 如果你是一个大企业家,你雇用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8. 如何把《空城计》用到今天的商场上……

    创新教育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突破行为、发散思维、求异倾向、独立思考能力……这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注、疏、解”的做学问方式相去甚远!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只有启迪心智地“讲”史,学生才能明智。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我认为恰恰“不教是为了教”才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
    老师可以“教”孩子已知世界的知识;但人的“能力”,老师是无法“教”(更不可能“交”给)孩子的。因此,人的“会学”能力只能培养。
    现代化教育的“不教”,不是放任自流、一概不问,而是让孩子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注、疏、解”过程中,不但学会本该由老师“教”的知识,并且在总结、概括、分析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会学”能力。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目前的读经讲史离现代化的教育仍相去甚远。如何营造生动、活泼、民主、自由,利于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培养的教育环境,如何改变传统的为经典“注、疏、解”的思维方式,如何变革传统的一人坐而论道众人翘首聆听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读经讲史热中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以上摘自《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更多内容请关注《黄全愈教育文集》:卓越购书地址   当当购书地址

 

中美基础教育的实质差异是什么?鈥斺斢胙钫衲教授商榷

联合推荐

北京101中学校长 郭涵 北大附中原校长 赵钰琳 广西南宁二中校长 何伟萍 广东深圳中学校长 王占宝 广州执信中学副校长 张水平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钟明华 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 张思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沙洪泽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晓辉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宝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刚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