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状元情结可以休矣:质疑王极盛教授高考状元研究之二

(2010-10-04 12:03:51)
分类: 基础教育

状元情结可以休矣:质疑王极盛教授高考状元研究之二

“状元情结”挥之不去

 

    2003 年,北京市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的温方对2000 余名分数较高的复读生进行调查,约80% 复读一年后高考成绩并没有提高。原因何在?这些本来高考成绩就不错的人,又花一年时间去复习那些重复的习题,成绩不升反降,心理因素有多邪乎,不是显而易见吗?

    根据王教授的研究,60.4%的考生不会调整情绪。王教授认为,调整情绪的方法非常简单,即做做深呼吸、听听音乐,或者在月光下散散步……

    如果心理素质真这么简单,满街跑的都是高考状元,而不是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了。问题的关键恰恰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孩子为这种不切实际心理素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北大附中那些拿出一年时间复习的孩子,可能有60.4%也曾做过深呼吸;北京那2000 多名复读生中的80%,可能也在月光下散过步,但心态就是调整不好。据说,王教授曾对将近4 万名中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32% 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高考状元的心理素质却非常好。

我不知道这个心理问题是怎么定义的,因此也不知道32%是高还是低。但我认为:无论是60.4%,还是80%,或是32%,都是追逐各种级别的高考状元的结果。正如某次赛跑,不少人落后了、摔跤了,但第一名没有摔跤。我们不能因此得出结论:第一名没有摔跤,那些摔跤的都不应该摔跤。

为了这个心理素质,我们必须把孩子推进题海去浸淫得麻木不仁;为了这个心理素质,我们制造了60.4%80%32%这些本不该存在的百分比。不可否认,有些考试型的孩子,天生能考;但大多数孩子面对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的高考,都会像王教授说的一紧张就发慌,一发慌脑子就一片空白……

如果这种心理因素是太把考试当回事产生的,要不要培养把考试不当考试的心理素质呢?又怎样培养呢?

据说,只要把考试当平时作业来做,就能发挥正常。于是,有人用训练运动员的方法来训练考生,以为千百次进入考场,就能生巧。殊不知,许多考生适得其反,心理素质变得更差,以致谈色变。于是,就产生了60.4%80%32%这些莫名其妙的百分比。

另外,王教授经过五年的研究,得出一个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孩子想入非非的结论:在整个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而绝大多数高考状元的智力水平为中等,只有小部分智力为中上水平。这就是说,根据王教授的研究,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成为高考状元。

我们看不到王教授测试这些高考状元的方法和手段;也看不到具体数字:上等智力的指数是多少?中上等智力的指数是多少?什么水平为中等?测试了多少状元?曲线分布怎样?……只有让孩子想入非非的结果:绝大多数高考状元的智力水平为中等水平。王教授更是对《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宣称:99% 的考生在智力方面是大致相同的。换言之,几乎人人都具备高考状元的智力条件,关键是看考生心理素质好不好,要练的就是考生的心态。于是,自古华山一条道”——玩命地做考题: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钻什么!考什么,练什么!把孩子们引向题海的深渊,把孩子们培养成不折不扣的考试机器。

王教授对个别状元沉湎于电子游戏非常痛心。他建议高校在新生入学后,不允许个人买电脑。我不禁要问:抵挡不住电脑的诱惑,能说心理素质过硬吗?可见王教授所谓的心理素质,指的是考试时的心态,而不是其他。

王教授还对1999 年以后的300 多名状元做了研究,结论是:高考状元没有一个高分低能的。证据是:进入大学后,绝大多数状元在第一梯队,少部分在第二梯队,极个别在第三梯队。其实,所谓第一梯第二梯队指的是考试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只证明了高分,并不能证明不低能

孩子需要培养的能力应该包括:创造力、批判思维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共处的团队精神……

作为一个民族某个年龄层次的精英,能力更应该指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在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中当第一梯队,只能是自欺欺人的井底之蛙。

王教授是中科院著名的心理学家,是高考研究第一人,在孩子、家长、教师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遗憾的是,王教授的研究在为变相的科举摇旗呐喊,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在误导着无数的孩子。

当然,王教授的研究也有难能可贵的发现:例如,高考状元的成功和他们父母的文化程度几乎没有关系。状元的父母大多数为中学文化程度,有的还是文盲;他们的职业绝大多数为工人和农民,小部分为自由职业者;这些人中没有大款,也没有教授(这个结论似乎有点儿太绝对。我认识的一个在北京某大学就读的高考状元,其父是高工)。另外,王教授指出:这些状元的家庭的共同特点是都比较民主,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这些父母对待高考都有一颗平常心,高考前也不给孩子施加压力。这个发现,非常有价值,可惜没有重点宣传!

 

以上摘自《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更多内容请关注《黄全愈教育文集》:卓越购书地址   当当购书地址

 

中美基础教育的实质差异是什么?鈥斺斢胙钫衲教授商榷

联合推荐

北京101中学校长 郭涵 北大附中原校长 赵钰琳 广西南宁二中校长 何伟萍 广东深圳中学校长 王占宝 广州执信中学副校长 张水平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钟明华 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 张思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沙洪泽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晓辉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宝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刚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