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百顺:客从东方来,衣上陵雨——华北人民邮政《生产图》普通邮票研究

标签:
生产图邮票华北区折角打孔天安门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图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迈开新步伐走向新生活。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局部战争尚未结束,局势动荡,物价上涨。在邮政方面,人们通过通信方式联系亲友,恢复业务的信件大幅增加。华北解放区自1949年年初以来,已经五次调整邮件资费,至11月25日,国内平信调至人民币300元,国际平信调至1500元,国际单挂号4500元、双挂号9000元。原来发行的解放区邮票已显得面值过低,不能适应新的通信业务的需要,亟需新印高面值邮票应急。在此背景下,《生产图》普通邮票横空出世,带着解放战争的硝烟,承载着新中国人民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期待,与人们亲密相遇,走进了人们的通信生活。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往来于扬子江上,他有一首诗《长安遇冯著》,言道:“客从东方来,衣上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应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描写了人间的风尘与沧桑,笔者把“客从东方来,衣上陵雨”用来形容《生产图》邮票,寓意《生产图》邮票从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容诞生和服务全国,浪迹天涯的风雨历程,是相当合适的。
一、《生产图》普通邮票的发行通令
为发行《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和《生产图》普通邮票,1949年11月24日,华北邮政总局发布了“会字第九十九号”通令:
为发行天安门图案普通邮票及生产图案一千元三千元五千元邮票
一、本局为供应华北各邮局邮票,经向上海商务印书馆订印普通邮票一批,以北京天安门为图案,现已印就运到者,计有一百元(红色)、二百元(绿色)、四百元(蓝色)、五百元(杏色)四种。业有本局酌发各区,并定自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起开始售用。惟各局现有加字改值一百元二百元三百元五百元等票应尽先售用然后动用新票。
二、又生产长一寸图案,经改用凹版印刷一千元(橘红色)、三千元(蓝色)、五千元(深红色)三种邮票,现正在印制中,一俟印就,即分发各区备售。
三、联合通令仰各知照。此令。
抄寄华东、华中、陕甘宁、华南、西南各邮政管理总局及东北邮电管理总局。
从以上通令中我们知道,这是有关发行华北天安门图(图1)和生产图(图2)两套普通邮票的通令。1949年11月25日开始发行的华北天安门图普通邮票,是一套重要的邮票,它开启了新中国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大系列的先河,普东1、普东2、普旅、普1至普5,以及普7邮票纷纷遵循这套邮票的设计、印刷模式,稍有变化,演绎出新中国普票大系列的新天地,在中国人民邮政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来不及制版和印刷的关系,生产图普通邮票未能和华北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同时发行。橘红色印刷的1000元票于1949年12月12日发行,深蓝色的3000元票和深红色的5000元票于1950年2月1日发行,通令中未曾提及的红棕色10000元票迟至1950年3月20日才发行。《生产图》普通邮票也是华北邮政总局所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按规定于1950年9月1日停用。
二、《生产图》普通邮票的设计和印刷

图3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历史上通称“九月会议”,毛泽东主席作了国际形势、战略任务等报告,发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重要指示。为了宣传这个指示,华北邮政总局委托人民银行设计了“军队向前进”和“生产长一寸”两个邮票图案获批采纳,并于1949年2月11日起发行了全套8枚的邮票。这套邮票很有意思,8枚邮票中有7枚为不同面值的“军队向前进图”,也曾经被称为“冲锋图”。只有面值6元的1枚为“生产长一寸图”邮票,画面为以工厂为背景的农民耕作生产图,也被称为“生产图”邮票(图3)。华北邮政总局会字第99号通令决定发行《生产图》普通邮票后,并没有重新安排设计新邮票,而是要求采用“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邮票中的生产图邮票为母模,基本不动地将石版平印改为雕刻版凹印,由雕刻师武志章雕刻,北京中国人民印刷厂印刷。中国人民印刷厂的前身即北京财政部印刷厂,擅长雕刻版印制钞票和邮票,曾印制了著名的北京一版、二版帆船图普通邮票,印刷质量和管理有保证。因此,《生产图》普通邮票也是所有解放区邮票中印刷质量最好者之一。
《生产图》普通邮票的邮局全张是20×10=200枚(图4),四角边纸上都划有规矩线。在全张#5、#6和#6、#16之间的直中缝,#91、#92和“101、#102之间的横中缝,#99、#100和#19、#110之间的横中缝,#185、#195和#186、#196之间的直中缝,并分别延伸到它们各自的边纸,都印有约5cm长的定位线。这个定位线和齿孔线交织在一起,容易给邮票定位,这也是北京这家印刷厂印刷普通邮票的习惯做法(图5)。在邮票的下边纸上,还刻印有邮局全张的印刷张号。这是1000元邮票的下边纸张号,刻有阿拉伯数字“20”(图6)。由于《生产图》普通邮票的印刷质量比较好,所以,很少见有印刷、齿孔变异邮票出现,难得发现,属凤毛麟角。这是一件3000元票带右上角边纸的四方连,由于打齿孔时角端边纸折叠,裁切后形成“福耳”变异,所打的齿孔随之发生变异(图7)。3000元票还见有齿孔移位,如偏右移位(图8)、偏下移位(图9)等。《生产图》邮票主要采用白纸印刷,但成品中见有偏白和偏黄2种。如5000元票2种纸张的比较(图10)。
三、《生产图》邮票的实寄使用
《生产图》普通邮票属于高面值票,它的及时发行和使用,缓解了当时国内、国际邮资上涨,高面值邮票紧缺的困难。因此,《生产图》邮票被广泛使用,并跨越了华北地区范围,在华东、华南等地区流通贴用,成为在新中国正式普通邮票发行前和发行后,代行和并行了全国通用普通邮票职能的邮票,在新中国早期邮政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普通邮票的符资单枚贴用在传统和邮政史集邮研究中比较重要。例如:
(2)国内挂号:1950年3月23日上海寄本埠,当天到达,贴《生产图》3000元票、三一版毛泽东像200元票各1枚,合计3200元(图12),符合邮资:国内平信(不分本外埠)800元+挂号2400元=3200元。

图13
(4)国际航空:1950年4月18日广东康乐寄美国,为《生产图》邮票在华南的实寄贴用例,贴《生产图》10000元、广州解放改作800元、五星图改作5000元票各1枚,合计15800元(图14),符合邮资:国际平信3100元+航空12700元=15800元。

图15
(5)国际航空超重:1950年5月27日北京寄美国,贴《生产图》10000元票38枚,普1-800元票2枚,纪1-500元票1枚,合计382100元(图15),符合邮资:国际平信3100元+续重1800元×13+航空12700元×28=382100元。此封正面除销有中英文“航空”戳记外,还销有“津海关/北平分关驻邮局支所”圆形戳记(图16),这也是目前已知贴《生产图》10000元票最多的国际航空实寄封。
1950年9月1日,《生产图》普通邮票停止使用,结束了其光荣而不平凡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中国邮票史编委会.中国邮票史:第6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中国解放区邮票史:华北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 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编辑委员会.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邮票史卷[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