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沪上两座著名的高等学府,陷入了一场“泼妇骂街”式的口水大战,因为有人透露了“内幕”:他们“争夺生源”的妙招,既无缘于名校之底蕴,也无关乎师资之素养,办法很简单——彼此拆台。
尽管现在,两家学校都从官网上撤掉了攻讦对方的“声明”或“严正声明”,但通过此番纠缠,大家更看明白了一个道理:高考,无论是对学生、还是高校,都堪称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学生赢得这场“战争”的唯一标准,就是考高分;而高校在生源问题上的“苦心孤诣、择优而纳”,也是为了确保其在教育市场中占据优势的不二选择。教学相长,本来无可厚非。但高校若是不择手段、一味地“掐尖”,甚至“虎口拔牙”,把已入他人彀中的“才子佳人”硬撬过来,便有些“恶性竞争”的味道了——仿佛“好学生”只要进来了,就算学校胜利,全不顾“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这句话的重点,并不在“得”而在于“教”,现在把一切精力都投放在“得”上,莫非是想变相地降低教育成本?特别是,如果招生本身,从一开始便存在着谎言与陷阱,试问:大学之道,岂不败坏?求学之路,岂非多艰?
当然,你可以把这些问题,归咎于高校的功利化倾向。从“被就业”所带出的高校“就业率造假”,到各种“大学排行榜”背后的利益链条,再到号称“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的拜金教授……我们能充分体会到:当今无数的高校,在所谓的“成功”面前,已经是如何“迫不及待”了!
但这类事情,为什么总发生在北京和上海呢?为什么不是北大、清华之争,便是复旦、交大之争呢?(尽管这几所著名高校,事发后,俱咬定牙关说“我没干过这种事”)因为,这两座城市的高考(特别是高校招生),与全国其他很多省份“先考试、后填报志愿”不一样,而是“先填报志愿、后考试”。换句话说:学生与学校的“对价”是一次性的——碰上合适的,就成;碰上不合适的,就完。这无疑也增大了学生填报志愿的风险性,同时,也给某些著名高校的“提前招生”、做“预录取”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很多地方,以学子能考上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为政绩,甚至以“硬指标”的方式,下达给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这又无形中给“择校”与“掐尖”之战,加了一勺油。而实质上,一份“预录取协议”是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它反倒给其他的高校竞争者有机可乘:既然你已经提前帮我筛选过了,我不妨顺藤摸瓜,高考结束后,只需给学生打个电话:对不起,原来那家学校不要你了,你到我们这家学校来吧……由于考生和高校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自然就有不少考生,被这样稀里糊涂地给忽悠了。
我曾有个大胆的设想:我们如果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允许应届毕业生,每年参加两次、或者三次考试,任取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投报志愿”的依据,依靠增加博弈次数的方式,降低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风险,是否就能杜绝这类“争抢生源”的恶性竞争呢?答案,我并不知道……但我清楚的是:考生原本只是“半成品”,若提前预支了“成品”的信用,势必对高等教育本身造成戕害;如果高校真正奉行“宽进严出”的理念,注重学生诚实信用的品格培养,何必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坑蒙拐骗”,成天靠“挖墙脚”度日呢?
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真正指标,恰恰不在于你抢到了多少天才,而在于,你是否能本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一般素质的学生,培养成只服从于真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这取决于学校庄严稳重的内力,而不是徒有外表的浮名。
遗憾的是: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吁、几乎沦于泛泛空谈之际,行政官僚所主导的政绩大比拼,势必造成“习惯性造假”泛滥成灾,教育部门都开始撒谎不脸红了,你让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何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