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铁欲逼宫,民航要突围

(2011-07-02 00:04:47)
标签:

杂谈

高铁

民航

京沪

竞争

格局

东方夜新闻

东方卫视

    按照国家2020年之前的《高速铁路建设规划》,未来中国的“高铁”,主要包含有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和“四横四纵”的客运通道,总里程将超过1.6万公里。“四横”:青岛——太原,徐州——兰州,上海、南京——成都,上海、杭州——长沙;四纵:北京——上海,北京——广州,北京——哈尔滨、大连,上海、杭州——深圳。您会发现:这个“路线图”,基本涵盖了环渤海、长三角与珠三角主要经济发达区域,它其实也是当前民航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最强的地区。所以,高铁开通了,民航该怎么办?生存还是灭亡,这对许多依赖民航业为生的人来说,都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不妨6月30日刚开通的京沪高铁,与现在的民航“京沪快线”做个简要对比:如果算总时间,飞机的飞行时间,要比高铁快23个小时,但是,一旦误点,一切都成了未知数——前不久,因为北京的天气原因,我本人就曾在机场,足足多等了6个多小时;而价格方面,京沪高铁的车票定价在410-1750元,而京沪航线的常规票价,与铁路的最低票价相比,至少要打到3—4折左右,才能有竞争力;而客流方面,京沪高铁如果满负荷运行,每天开通41对列车,单向座位总数超过40000个,而民航京沪线,所有航班加起来,所提供的座位数仅在11000—12000个,铁路是航空的4倍之多。

 

    毋庸否认——强大的竞争对手,在给消费者带来巨大实惠的同时,也让民航业顿时陷入了尴尬——虽然这种被对手挤压的感觉,并会不在短期内全部显露出来。

 

    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对于高铁而言,达到这种优势,所付出的成本无疑也是巨大的——速度是上去了,票价也随之大幅提高。武广高铁全程票价大概在500元左右,比原来的特快硬卧要高出一倍,京沪高铁平均票价也在500-700元左右,比原来的动车组的卧铺票,要贵上100-200元。同时,高铁的客流量,能否支撑它的运营成本呢?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高铁当年就因为运能不足,两年中便负债4000个亿新台币,几乎断炊。所以,民航业在整个运输市场当中,也并非“无所作为,混吃等死”。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条件下,民航与铁路争抢客源,有三个基本招术:一,依托第三方的组团优势、大量发售廉价机票;二,开设各类“空中快线”,实现“航班公交化”;三,最大程度地改善服务、简化登机手续。但在今天,这个思路可能还要做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在中短途运输方面、也就是200-1000公里之内,优势是巨大的,而客运飞机只有在旅程超过1000公里之后,才能显露出其优势。 毕竟,高铁要受到建设成本极高的铁路线的束缚,但飞机如果则可以飞跃海洋、山脉等一切天然障碍,到达某些铁路和公路难以到达的地方。

 

    比如,当高铁覆盖了国家东部和南部、这些人口密度较大的经济发达地区之后,西部和北部就是民航尽显优势的“淘金之地”;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口稀少、客源不足的支线网络,民航更是应该大力调整战略,谋定而动。在确保干线大型客机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100座以下的“支线飞机”,而目前,这样的机种在民航机队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8%

 

    另外,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高铁的快速发展,其实反倒更有利于航空旅客通过铁路、向大型枢纽机场聚集,如果能多建设一些像“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这样的大型综合站点,就能与铁路形成“共存、互补”的市场关系。据“网易财经”的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120座机场都建立了“空铁联运”模式,许多机场甚至还专门建了铁路候车室。

 

    竞争,固然重要,竞合,更是关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铁路与航空、公路,还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来管理,在中央一直强调“大部制”的背景下,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大交通部”格局尚未形成。由于各部门利益之争,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立体交通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除此之外,中国的民航业想要继续发展,除了打破自身的体制因素瓶颈之外,还需要国家重新梳理空中资源的管制权力分配,军、民使用的协调关系。否则,航线的市场效用总是被各种“不可抗力”所降低,在铁路实现了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民航业却被条块分割的权力体系掣肘。这也会严重拖累中国的前进“速度”,最终造成消费者看似有选择,实际上又成了没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