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官卖官”肯定是违法的,但花钱买个吃财政饭的公职岗位,算不算违法呢?至少,在湖南省溆浦县环保局长向长进的眼里,这不但不算“违法”,而且还“很正常”。这个局的编制只有20个人,而现在的干部职工一共117人,超编了80多人。但向局长认为,溆浦是湖南的人口大县,要管的事情很多,人多好办事嘛!况且,比起林业局一千八百多号人、农业局五、六百人、国土局将近一千人,我们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而且,每年县里给环保局拨款200来万,养这么多人其实没啥问题。言下之意,似乎环保局还为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做出挺大贡献的。
但不久前,有人把环保局超编进人的“潜规则”给揭发了:说凡是进环保局的人,都要先交一两万的押金,才能吃上这份“皇粮”;而且不少人都跟县领导沾亲带故。最关键的是,许多人进了环保局,就可以拿着工资却不用上班,光明正大地在外面做生意赚钱。
在这两天,许多媒体对此连篇累牍的报道中,都声称这是湖南省环保厅网站披露的内幕,我不大相信,于是就上网查了一下。结果呢?非但没能从省环保厅网站上、找到任何“自揭家丑”的蛛丝马迹,就连溆浦县的政府网站中,县环保局一栏里,除了几百字的部门简介还健在,其余的所有内容,均显示为“无相关信息”。我不甘心,再查了一下县林业局等部门,发现那位向局长还真没说谎:许多部门“吃皇粮”的人,比环保局多出好几倍。
那位向局长此刻也觉得冤,因为这种“花钱上岗”的潜规则,是他上任局长之前,就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人们只说环保局超编,县城管局呢?光在县城就有74个执法人员,难怪有人说:“县城巴掌大点地方,横竖几条街,一条街上可以站好几个城管。”
能让自己吃上一份“财政饭”,意味着什么,我不说您也能明白。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环保局真是想养活117个人,那200万财政拨款,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的。所以向局长也承认,县环保局卖岗位收的那笔押金,就是为了防止局里陷入财政危机,为工资、奖金等做的“兜底”。而且这个局还专门制订了一个针对“排污费”的“超收奖励责任书”:规定每个人都算在内,只要超收10万元以下,按10%返还;超收10万元以上,按50%返还。这就等于说,环保局本来是用收来的排污费来治理污染的,而现在呢?却将排污费与自身收入挂钩,你收得越多、就分得越多,那如果把污染都给治理干净了,我还有什么钱可赚呢?唯有让排污单位,每年的污水量不断增长,他交纳的排污费才能多,环保干部职工的收入也才能有所保障。
而对于那些花了钱进环保局的人来说,除了让自己被财政供养,也像是进了一家股份公司,既然我掏了钱掺了股,总得求个合理分红吧?所以,整个环保局,就这样与它所监管的排污企业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猫捉老鼠”最后竟变成了“猫养老鼠”。“政府公司化”贻害无穷!
据了解,目前溆浦县行政机构,很多部门都因为人太多而经费出现严重缺口,许多部门都存在违规、超标收费现象。
溆浦出过不少名人,早期的中共妇女运动领导人向警予就是溆浦人。前些年,溆浦人王跃文因为写了小说《国画》而出了名,他的一系列小说,基本上都是描写官场生态的,所以被人叫做“官场春秋”。王跃文自己说,他1984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在溆浦县政府工作,干了十几年公务员,都说“作家没有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我猜溆浦的官场生涯肯定给了王大作家一些启示。王跃文笔下的故事,是不是都属于就地取材,我不清楚,但我知道,现在溆浦的县委书记,名字很特别,他叫“李自成”。
河南省荥阳市的慈善总会,最近在提倡搞“全民慈善”活动,这个想法本来是不错的,但被荥阳市委、市政府把它变成了红头文件之后,大家就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了:领导们说,要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个慈善大使,设立大量的“慈善超市”、“慈善药店”,市委书记杨福平还宣布,一定要把荥阳打造成一座“慈善城市”!
我听了这个消息第一个反应,就是担心我们是不是又“被慈善”了。慈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有人拿着一份红头文件,用权力勒索的方式,逼着我来慈善,特别是逼着那些本来还不富裕的人们,硬给慈善的帐本上“添砖加瓦”,这种做法本身就很不慈善!
同为河南人的庄子有一句名言:“为善不近名”——做好事别图名,否则就不会是什么好事。此言固然极端了点,但对政府部门尤其有益:勿以“政绩工程”的虚名所扰,急功近利,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最后,您总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