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服了“莫拉克”式兴奋剂?

(2009-08-10 20:50:47)
标签:

杂谈

莫拉克

台风

报道

媒体

作秀

政府

制度

城市

问题

现象

    “灾难”肯定是坏事,但对于媒体而言,却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可藉此机会大显身手一番。所以,当台风“莫拉克”还在太平洋上酝酿的时候,许多媒体从业者们便显得无比兴奋。出于“公心”,媒体必须“做好预报、防灾减灾”,但这里面,恐怕也掺杂了一些“自我释放”的“私心”——毕竟比起“天灾”,媒体平日对于“人祸”,其报道的自由度无疑是要打些折扣的……

   

    现在有了“台风”,出出“风头”又何妨?

   

    其实,信息开放就是救灾最好的武器。任何危机(灾难)袭来,人们都不希望自己成为信息的弃儿,这就仿佛是:如果把你关进一间、你先前对它一无所知的黑屋子,如果有人在外面对你传递信息,并提示你什么时候能够出来,你的心情可能会很平静;而若没人搭理你,让你独自承受孤独、陷入无底洞般的各种猜忌,估计过不了几个小时,你便会崩溃了。2003年的“非典”,与今年的“H1N1甲型流感”,正是这两种感觉最好的对比!“莫拉克”无疑重复了后者的开放之道。

 

    但是,我们同样也要看到,此番诸多媒体对“莫拉克”的过分热衷,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媒体“做秀癖”。人们打开电视,所能看到的最多情形就是:无数的电视记者,站在不同的“台风出镜点”,一边承受着雨打风吹,一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大段大段地描述着自己做这类报道如何不容易。然后,就是千篇一律地畅谈“当地居民情绪如何稳定”、“政府部门如何加紧防范台风的工作”……甚至有些电视台记者,还试图闯入台风中心区进行“出镜报道”——这种违背人性的“冒险”意义究竟何在?这种报道,几乎等同于某些娱乐节目的制作手段:企图靠“非正常”的体验来打动人心却实际上了无新意,最重要的是,若新闻仅仅止于“秀”,则往往就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

 

    今年适逢“天文大潮”,“日全食”前后的这一段时间,不仅是上海、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都被过量的雨水冲刷、浸泡,但令我们遗憾的是,媒体对于受灾表象的过分关注,远远超过了对防灾制度的深层思考。我们看到了,重庆一辆出租车穿过下穿道时被淹没、导致两名乘客在马路上被淹死;我们也看到,上海早在“莫拉克”袭来之前,频繁降雨就已导致许多区域积水严重,居民不胜其苦。但是,大多数媒体并未就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报道,似乎所谓“现代化城市”,就只有地面上的新鲜靓丽部分,而罔顾地下纵横密布的管网设施,须知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表象就好像是冰山,浮在水面上最多只占到总体的五分之一,制度层面的建设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对这种制度深层的探究,需要政府和媒体下更大的决心、并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而且往往难以显露为镜头前的光鲜。就像重庆这次弃车而逃的的哥,我们固然有理由指责他的不为,但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从这条车道的设计到管理,难道就没有任何责任吗?人们的义愤,为什么仅仅要发泄到一个人的身上呢?

 

    虽然“莫拉克”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灾难之后的救援和重建问题,绝不是一句“当地群众情绪稳定”就能解释清楚的。媒体关注“台风”,当然属于自己的职责,但任何报道都不能也简单地刮一阵“现象台风”就结束了。特别是,相比于“天灾”,如果我们对于各种“人祸”也能用这种投入精兵强将的精神穷追猛打,那么我们离真相的核心就更近了,也能更好地体现媒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在这一点上,我倒是希望我的媒体同仁们能够不畏艰险、不断地闯入到“风暴”的中心区!

 

(注:此文为2009年8月11日《东方早报》评论版所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