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还有多少面子需要维护?

(2009-07-07 23:04:59)
标签:

杂谈

    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就不能无视社会评价,所以大家都“好面子”,但“面子”如果变成了一种“伪装”,也就难免被骂作“虚伪”。

 

    昨天一个号称“中国最牛门面房”的帖子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提供照片的网友说,这是在河南省栾川县一个村子里拍到的。之所以影响巨大,是因为这帖子的标题,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工程”。

  

    《扬子晚报》今天为此弄了个漫画配打油诗:建幢小楼分阴阳,一面土来一面光。正面堂堂新农舍,背阴却是土坯房。想来领导实在忙,下车视察是奢望。体察民情走过场,于是总出遮羞墙。

 

     《河南商报》昨天马上派了记者去调查,据记者说:这不过是房主温如军想弄个好看的门脸儿做生意,因为宅基地的地形所限,才搞出了这么一个“半边楼”。官方的说法是:尽管当地确实评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但那会儿他这楼还没建呢,也没人硬让他这么干,绝对不属于“政绩工程”。

 

    对此的争论不少:一方认为:人家自己盖个楼,就算是面子工程,也没花政府的钱,大家何必较真儿?另一方则认为:不可能!农村人钱多得没地花了?要你自己掏钱盖这么个没用的建筑,你乐意?以前被媒体曝光了多少地方上的面子工程,不也有政府动嘴、百姓掏钱的吗?凭什么《河南商报》一个记者到现场溜达一圈,就肯定这事一定属于村民自愿的行为呢?

 

    必须承认,这类形象工程的新闻,人们确实见得多了:为了体现现代化的市容,专门用广告牌挡住破楼房;把整座秃山都刷绿漆,假装植树造林搞得好,大家之所以把河南的这座“形象楼”与形式主义联系到一起,恐怕也是体现了对很多基层组织的不信任。即使像“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好的设想,如果实施的评价标准不是依据民意,就很容易被层层的组织意图过滤,最后变得面目全非。

 

    面子工程之所以有害,在于它把谎言硬充当成真相,甚至用伤害机体的方式,来打肿脸充胖子,在这个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的时期,出于政绩考量的习惯性思维依然广泛存在。比如为了提高GDP,某些政府部门对高污染项目的审核放宽了,对房地产行业过度关照了,对企业侵害员工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官员们当然可以说:我这么做是出于好心啊,没有发展怎么会有民生呢!但是现实中的种种迹象告诉我们:没有民主与法治的保障,当权者的所谓“好心”,常常不过是一个实现私心目标的借口罢了。

 

    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高人民法院会在近日,公布一份《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规定:对那些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借口,擅自突破法律规定,形成新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纠正。

 

    《北京青年报》说:最高法院的这个要求,凸显出了难能可贵的“底线正义”。《羊城晚报》举例说,很多地方借着维护稳定之名,给各类企业老总高管们授予“免罪金牌”。这种随意对法律精神进行变通折腾,到底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所以《现代快报》说:金融危机中只让我们损失了经济利益,但如果借口经济危机,再让全社会承担公平与正义的损失,那无疑是饮鸩止渴。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和最大教训,其实就是监管缺失和制度不全,所以应对危机最正确的办法,只能是抓紧完善规则,让基本的市场秩序得以健全,而不是反过来再去践踏它、损害它。但《每日经济新闻》认为:现在的政府权力非但没有通过金融危机得到有效地遏制,反而更加大了,这只能进一步恶化市场环境。《人民日报》说:目前全国许多群体性事件,也正是被某些一味“救市”的行政不当给刺激出来的。包括保护企业利益却让劳动者权益受损、政府大规模公共基建投资所引发征地拆迁问题突出。现在要强化司法救济保障,不能让权利部门把应对金融危机当作侵犯老百姓利益的挡箭牌。《长江商报》说,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急着上项目,甚至为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行业重开绿灯,这样无视国家政令和法律的行为,究竟该谁来管?怎么管?坚持法制正义,恐怕不能仅仅是各级法院应该思考的问题吧?

 

    为了维护面子而伤害里子,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农民工曾是令很多城市得以迅速发展的里子,但在面子上讲,许多城市人却又不愿意把他们看作同类。深圳的代市长王荣,最近就对农民工问题说了一句话:我们不能再来深圳的“农民工”和他们的第二代,当成招之即来、呼之即去的“两栖人”,更不能对他们实行“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排斥”的歧视性政策。王荣的这一席话,马上引来了不少喝彩声。

 

   钱江晚报》说:首先要肯定农民工的迁徙自由,既然不叫“农民工”,不妨就改叫城市“新移民”吧!《东方早报》认为:让农民工不再姓农,不能仅仅停留在称呼的改变上,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人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新京报》补充说: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城市里的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是否为农民工和他们的移民二代预留了政策空间。真不能再让他们呆在被遗忘的角落了!但《华商报》对此却很不乐观,认为即使户籍管理制度上没有了“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之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就说“农民工概念将消失”还为时太早。

 

    我很想给领导们提个建议:改革走到今天,那种动不动靠喊口号来吸引眼球,或者想仗着一道政令就化解决所有矛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有的面子工程,都只能维系一时,而真正想赢得民心,只能靠踏实勤恳的努力。低调点,没坏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