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的名与字

(2009-07-13 18:58:40)
标签:

杂谈

    这些天,各种媒体上缅怀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早已是汗牛充栋,尽管老先生活着的时候、极力谢绝一切“大师”的称谓,但大家似乎不把他叫做大师、也实在想不出什么恰当的称呼。

 

    但让我不太理解的是,即便封季先生为大师,为什么一定是“国学大师”、而不是“东方学大师”呢?毕竟季羡林开创的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涵盖面可比单纯意义上的“国学”宽泛多了,况且他擅长的古印度文学、梵文和吐火罗语的研究,跟中国古代的汉学思想,也真没啥特别密切的关系(至于那些与“国学”有关的带“总”字的头衔,不用我说,你也明白许多不过就是个名义上的事)……

   

    季老去世后,看他的简介,我倒是发现,老先生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季羡林,字希逋,号(亦有介绍称“又字”)齐奘。按照名与字之间的关联性,你就明白,他是“羡慕”并“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南宋的林逋,也就是那个“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逸山林、终身不仕的诗人林和靖;号齐奘,那就更直白了,就是要向著名的唐玄奘看齐,一辈子钻研学问,不求功名。

 

    可问题是,现在的中国人还需要用字、号来解释人生的追求吗?当大学精神沦落为官僚的妾媵,当本该独立自由的学术变得全无风骨,反倒被沽名钓誉的各种企图用来抄袭、跑官或混饭吃,还会有多少人能像老一辈学者那样: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句空?现在,我除了看到有好多人趁此机会、写点自己以前与季羡林交往的文字、来彰显与凡夫俗子的区别之外,却没人敢说:愿意承继老先生的“绝学”。

 

    这才是“大师离去”最令人伤心绝望之处!

 

    (补注:季羡林生前接受过很多电视访问。不过依我看来,老先生精神状态最好、表达最直率的,还是大约十年前,我的朋友杨澜采访他的那一次——也就是凤凰卫视所做的《杨澜访谈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