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离科技还有多远?

(2009-02-27 01:05:57)
标签:

骆新

民生

访谈

上海

科技

城市

世博

新闻晚报

杂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成了妇孺皆知的口号,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更是一场人类科技成果的展示大会。若从老百姓的视角来看,倡导“科技世博”的理念,不能仅仅满足于举办一场体面、热闹的盛会,关键还得跟咱们生活工作结合起来。

 

    举个例子来说,上海世博会将首次展示并大规模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其实,它早就有了广泛的市场基础——全国很多地方的家庭,不都喜欢在屋顶上挂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吗?但就是这样一种新能源技术,至今还处在城市管理的“盲区”,据说许多物业的管理部门,都不允许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记得《新闻晚报》前年曾报道过:上海电力学院的赵春江教授,在自家屋顶上安装了一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除了自己用,每个月还向上海电网供电200度,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赵教授家每个月的电费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加了——因为电表才不管你进出方向,只要有

电流通过、就要算钱。据说这种荒诞的局面至今未获解决。

 

    从历史上来看,新技术诞生后,也并非那么容易就迅速转变为生产力。159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用上了带抽水功能的马桶,1778年经过改良后,和现代产品相差无几的抽水马桶获得了专利,但欧洲人一直到19世纪后期才开始普遍使用这一被誉为“人类十大发明”的高级货,症结就在于:传统城市的排污管道要经过100多年的建设,才能允许抽水马桶大规模使用。假如当时的欧洲政府能花大力气来改造下水道,说不定就会大大改变城市卫生状况,或许也能避免19世纪由于霍乱和疟疾的盛行、所导致欧洲城市人口大幅减少的惨剧发生!

 

    当然,历史不能做简单的假设。但与前人相比,更富有经验和智慧的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更合理的制度,从而大大缩短科技成果转换为实际应用的周期,造福社会。

 

    若从数据上看,上海科技发展的水平在全国一直是位列前茅的——去年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2.5%左右;全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也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6%;在每年一度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上海则继续保持获奖比例第一的位置。

 

    但仅有数据是不够的。我们总喜欢讲“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可是要知道,专利也是分层次的,最高级别的是“发明创造”,其次是“实用新型”,最低是“外观设计”,很遗憾的是,我们的专利中“发明创造”所占的比率,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差距很大,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外观设计”层面……至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们要向国际上学习的“机制“就更多了。

 

    拿几年前那场“日本爱知世博会”来比较:那简直就是一场机器人大出风头的世博会:日本70多家企业开发的63种机器人也在企业展馆亮相。开幕式上由机器人乐队演奏乐曲;会场内清扫、警戒、接待等工作由一百多个机器人“承包”……要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从2006年开始,不仅引进6台机器人打扫办公大楼的卫生,还每年拨款巨款直接投入开发机器人,并出台各种政策,刺激本国企业对机器人进行实际应用的研发,这才使得日本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

 

    我认为,要避免“科技创新”沦为一种口号或不切实际的表面政绩,政府必须明确两方面思路: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谁?是企业;二是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用。就像世博会如果缺乏企业最广泛、最积极的参与,而成了政府部门“一手操办走场秀”,那就完全违背了主办世博会的初衷!

 

    可以这样说:促进技术的“制度创新”,必须同步、甚至超前于具体的“技术创新”。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科技创新成果完全依赖市场选择也不行,因为任何一种落后的技术,因为成本考量、都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轻易退出市场,就像白炽灯生产企业曾经长时期阻挠、甚至雪藏“日光灯”进入生活一样,这就需要政府摆脱短期利益的纠缠,从标准、市场准入、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加以大力扶持,为创新提供市场,使新技术有使用、发展的机会。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创新需要“求实”,但万不可“太实际”,更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要有长远的眼光容忍某些“无用功”甚至“失败”的存在,很多基础研究不一定能马上能转化为产品赚到钱,但基础乃应用之母、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就像你吃第三个馒头、才感觉吃饱的时候,你不能说干脆我前两个馒头不吃,直接吃第三个馒头得了。

 

    思想自由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真正的创新,都不可能是跟屁虫和机会主义者来完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