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区服务:“刺激”才能出新花样

(2009-02-27 01:02:27)
标签:

骆新

民生

访谈

上海

民政

社区服务

公益

项目

杂谈

    改革三十年,中国人在心理上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束缚感和同一性,崇尚自由、也习惯了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多元化。不少传统的组织形式悄然解体,频繁的就业岗位变换,亦令绝大多数8090后的人,也不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习惯于“从一而终”,他们对“单位”的依赖感越来越淡漠……

 

    可是,并非人们都因此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正如著名学者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中所强调的:人类的“群体性”一定会导致他(她)在绝对自由到来的时候,反倒由于丧失安全感而开始“逃避自由”,不断寻求“组织归属”。

 

    人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之后,他们的社会活动和表达空间也有了巨大改变——社区、社团均成为重要的载体。这十几年来,人们所熟悉的国有企业的改制、资产剥离和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其最终结果,一定是“单位越来越小、社区越来越大”,权力包办越来越少,公民自治越来越多”。

 

    家庭,堪称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在今天未必从属于一个单位,但却一定都有一个容纳他(她)的家庭。政府执政的基本职责就是服务民生,而这种服务,如果都能从家庭、社区的角度去考虑,那就会更全面、更有效、也更贴心。

 

    我小时候,家里但凡有个大事小情,“单位和组织”都要扮演很重要的“作主者”和“托底者”;而现在的“单位”都更强调其经济属性和社会专业属性,连结婚、离婚都用不着通知单位的时候,人们生活上的更多问题,单位纵然想管,恐怕也是也力所不逮了。这时候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这也是政府执政一个重要渠道。

 

    尽管2009年经济形势不好,但好在大家的心态还不算太糟。上海的民政部门并没有被动地“疲于应付”,反而在这种压力下,创新了不少的好办法,确实也让人眼睛一亮——据了解,上海市民政局正在谋划针对社区服务的“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这恐怕对全国范围内的社区事业发展而言,都算得上是一个创举。

 

    我对此的理解是,目前的各项社会公共服务,法定必须由政府承担的,政府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开选择、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像上海很有名的人民调解员李琴阿姨、蔡祥云所作的“社会调解”就属于这一类。而还有一部分,是目前可能连政府都没想出来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毕竟政府不能是无限政府,智慧也不可能是无限的),那么如果谁率先想出来,并也愿意投入力量来做,政府欢迎!

 

    公益项目不等于慈善项目,属于纯粹的支出;它有收入,但它一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社工”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每诞生一个新的公益项目,势必也就扩大了一批社工的就业。不过,由于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在发育上并不健全,所以太多的有智慧的人士,依然一门心思考虑营利项目、赚大钱,而对社区的公益项目关注太少!即便是关注了,也缺乏热情。甚至有个别人,只是想借此来捞取某些政治资本,这都造成国内社区公益事业普遍创意匮乏。也导致社区服务“新三样、老三样”,就是缺乏新花样!

 

    这次最振奋人心的是,民政部门将从福彩基金中拿出数量不菲的“真金”来做“风投”,当然,这必须是以“充分保证社会公益宗旨”为前提,才能采用公益招投标的运作途径。但这种大胆尝试,确实是“创新社会服务运行机制,拓展社会公益宗旨的实现形式”,如果真能由此吸引到各种社会组织,纷纷参与到社区民生项目公益招投标的运行机制中去,那么不但能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针对性,而且还能更好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最终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民政工作说白了就是“兜底”的工作——帮困扶贫,缓解就业压力,壮大社会工作队伍,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桩桩件件与社区都密不可分;救助、养老、优抚、殡葬等工作领域,社区同样也是重要的抓手。可以说,社区服务理应成为、事实上也正逐步成为新时期民生服务的热点,关键是,还需“刺激”出点新花样来!

 

(上海“民生访谈”评论。原文已载于《新闻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