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与利比亚近在咫尺,孤悬于埃及西部沙漠之中的锡瓦,因后来修筑了一条通往马特鲁港的柏油路而不再与世隔绝,相反如今已成为旅游地图上一个很醒目的景点。
上午8点半多,从亚历山大巴士站出发,途经埃及北部海岸上的唯一小镇马特鲁港,穿过茫茫沙海,于下午6时左右终于来到锡瓦这块沙漠绿洲。
锡瓦中心有一个小小的集市广场,周围的帆布篷下摆着各种货摊,我和车上遇到的一位日本人住进了广场边的一家旅馆。推开三楼房间的窗户,13世纪遗留下来的泥砖住宅群“夏里”就在前方不远处。

这是绿洲最早的居民区,周围筑有高墙以防御贝都因人的侵袭。居民们不敢在围墙以外修建房屋,便设法在围墙以内向空中发展,修建高达4层或5层的楼房。不料,1926年下了一场连续3天的大雨,冲刷掉了泥砖中的盐分,使这些房屋的泥墙溶化倒塌,迫使居民迁移到围墙以外。

如今,现代的砖瓦取代了昔日的泥坯,当地人在“夏里”外围建造了更适宜居住的房屋。
傍晚时分,我独自钻进“夏里”,在小街深巷中摸索,在残垣断壁间想象。

其实,锡瓦的漫长历史与尼罗河畔发生的一切是互相隔绝的,与埃及其他地区也没有关系。拿语言来说,大多数锡瓦人使用的锡瓦方言属于柏柏尔语,说明他们的祖先是古代游牧的贝都因人。长期的隔绝、孤独造就了锡瓦与众不同的人文风貌,尽管现在街上冒出了越来越多的旅馆和餐厅,甚至还有公共网吧。

为拍一张“夏里”的全景图,我闯进了附近的居民家,边讲边比划,想表达上房顶拍照的意思,好在没找对地方,否则人家还要收钱。出来时,发现旁边还有一栋4层的居民楼,下面的门半掩着,没什么人进出。看看四下无人,我偷偷溜了进去,蹑手蹑脚爬到第四层,发现还有一扇通往楼顶的木门,幸好虚掩着。轻轻拉开,木门发出吱呀呀的声音,吓得我心惊胆跳,赶紧一溜烟地窜了上去。站在楼顶,居高临下,整个“夏里”尽收眼底。可惜因为光线的关系,总觉得还不够震撼。




第二天清晨,再次偷偷爬上楼顶,果不其然,眼前的景象美得令人窒息。

这个遭遗弃的“夏里”似乎被注入了新鲜血液般,在晨光中焕发出昔日的光彩,辉煌依旧。

而透过相机的取景框,我所看到的更像是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一幅油画,让人浮想联翩的油画。

而更意想不到的是,锡瓦人居然将夜幕下的“夏里”点亮了。远远望去,泛光灯照射下的这些残垣断壁光影斑驳,显得神秘而又诡异,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