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1:30分左右,花土沟到了。花土沟没有花,却有石油,是名副其实的“石油城”。城外,无数的钻机洒满山野,硕大的储油罐一座接一座。城内,采油厂、炼油厂的大招牌一个挨着一个,整齐的石油职工宿舍楼分布在城市中心大道的两旁,小镇的规模已相当于内地的一些县城。要知道,这是石油工人们在离格尔木60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赤手空拳兴建的城镇。
我们没有在花土沟停留,吃完饭便与同车一位采购石棉的敦煌人坐上出租车直奔石棉矿。该石棉矿是农2师36团石棉矿,在新疆若羌县的依吞布拉克镇,位于青海、新疆两省区的交界处。根据事先制订的计划,石棉矿只是我们进入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地,而且万万不可久留,因为那里的空气中弥漫着白色粉尘,是一个所有人都不想做深呼吸的地方。可是没想到,计划不如变化快,群对石棉矿产生了兴趣,居然提出要进矿拍摄。敦煌人倒也乐意帮忙,带我们来到工人工作的地方。


当时的场面令我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也无法开口说话。白色粉尘漫天飞扬,一名戴口罩的工人正在修车,
旁边的机器发出隆隆响声,不断上升的履带上尽是矿石,又一名工人从机器边的屋子里出来,戴着大口罩,脖子上系着一条红围巾,


看上去非常年轻,只是表情木衲,对于我们的来访没有丝毫反应。照相机也跟着遭罪,没拍几张,就粘上了白粉。群和小崔更厉害,进屋去了,那里的污染程度更大,如果外面的算“中雪”,那里面的就是“大雪”了。当我一推开门,“大雪”扑面而来,眼睛都睁不开,更别提打开镜头盖了。要知道,当时我们三人可都没戴口罩呢,真是不要命了。听敦煌采棉人介绍,石棉呈白色、灰白色、黄土色,有绢丝光泽,具有劈分性强、柔性好的特点,耐热度达600℃,适用于耐火保温材料。原来石棉有这么大的用处,真佩服那些发现矿藏的人,只是苦了这些工人。
出租车最后停在一家理发店门外,说是理发店,其实屋里还有三间客房可供住宿。站在荒凉的西部小镇那简陋的矮平房前,我的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脑子空荡荡的,等回过神来才发觉将三角架遗忘在出租车上了,真是出师不利啊。
此时的理发店生意不错,不少下班的工人进进出出,老板娘熟练地挥舞着手中的剪子和梳子,很快,清清爽爽的板刷头就完成了。来理发的几乎全是年轻小伙子,我想恐怕都是冲着年轻、漂亮的老板娘来的。大大的眼睛,红扑扑的脸蛋儿,在当地怎么也算是个美人。这样真实的矿工生活场景,自然逃不过摄影师群的眼睛,她立刻忙碌起来。当镜头对准正在理发的一名年轻矿工时,他有点害羞,脸胀得通红,表情不自然。擅长拍摄人物的群边拍边与他聊天,渐渐的,他开始配合,并享受着拍摄过程。这个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拍过照的年轻工人告诉我们,他10多岁就出来工作了,在石棉矿干了5年,3年没有回过家了,所以希望群给他拍的好看点,寄回去。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镇边的一处空地,拍摄“白毛山”,这是群为远处被石棉粉尘染白的矿山起的名。
远远望去,“白毛山”还真像雪山,下面飘浮着的白色粉尘就像缠绕雪山的云雾。
清晨的石棉矿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