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走故事 |
接着走访的女学生是山东济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二年级的小梁,生性活泼、开朗,又在内地生活了一年,看上去与内地女孩没什么两样,与之前纯朴、内向的小阮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矿上质量检验部门任科长的父亲虽不善言谈,但他朴实的目光、腼腆的笑容让人感觉很温暖。小梁很快与同是大学生的小崔相谈甚欢,群则向小梁父亲提出进矿拍摄的要求,他欣然表示同意,巧的是他当时正准备出发与上中班的矿工一起乘班车进矿。
工人的谈笑声与我们按下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交织在一起,煞是热闹。
来到室外,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群工人正忙着修理传送机,他们在高高的传送机上忙碌的身影,与身后银色的矿山,以及旁边工地不断升腾的白烟构成一幅画面,令人热血沸腾。
是啊,而手握相机,身背摄影包,出没在白色硝烟中的我们就像那些不怕死的战士,冒着可能吸入石棉粉尘的危险,奋不顾身。当时我真的非常佩服小崔,第一次出来长途旅行就面对石棉矿如此恶劣的工作及生存环境,作为一个澳门年轻人,他没有丝毫怨言,只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拍好照片,这在当代年轻人中算是难能可贵的。
吓得他们连连摆手,最后躲进一间办公室。群可不会就此放过他们,也跟着进去。工人们不解地问:“我们有什么好拍的?”“你们是来旅游的吧?那来这里干什么?”群的回答脱口而出:“我们就是在看你们的。”工人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气氛也随之融洽。我们边拍边通过回放给他们看,惊讶、兴奋的表情不时流露在工人们的脸上,起先死活不愿拍的也不再拒绝了。
老人76岁,在矿上干了50年,老伴曾是参加解放新疆的军人,10年前去世了,现有3儿1女。问她为什么不回家乡生活,老人告诉我,这里的矿工大多得了石棉肺,回到内地,石棉遇到潮湿的空气会慢慢生长,非常难受,最后只得再回来。
老人打算以后去米兰与女儿同住。还碰到一位下班女工,进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手中的长条子前后左右地拍打身上的白灰。
她说,这里最好的一点就是每家都有免费房子住,水电费也很便宜,只是工人的工资不高,最高收入是每月1000多,差的才5、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