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矿场?战场?坟场?(中)

(2006-09-15 15:33:25)
分类: 行走故事

    这里海拔3300米,群的高原反应比较厉害,即便如此,她还是对深入拍摄石棉矿的想法念念不忘,当得知我们住的旅店老板是当地小学校长时,她又有了新主意——请丁校长带我们家访。首先来到刚考入新疆大学法学专业的小阮家,就在小镇唯一的一条商业街边,前店后屋,父亲在矿上工作,母亲则在店里卖面包,还有一个小他9岁的妹妹。全家人都为他自豪,尤其是校长,看到学生能考上大学离开石棉矿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了。

矿场?战场?坟场?(中)接着走访的女学生是山东济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二年级的小梁,生性活泼、开朗,又在内地生活了一年,看上去与内地女孩没什么两样,与之前纯朴、内向的小阮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矿上质量检验部门任科长的父亲虽不善言谈,但他朴实的目光、腼腆的笑容让人感觉很温暖。小梁很快与同是大学生的小崔相谈甚欢,群则向小梁父亲提出进矿拍摄的要求,他欣然表示同意,巧的是他当时正准备出发与上中班的矿工一起乘班车进矿。

    我们戴上口罩,与工人一起上了班车。眼前的景象令人难忘,从未见过这么多戴口罩的人,

矿场?战场?坟场?(中)露出的一双双眼睛像满天的星星般闪烁,吸引着我的目光。

矿场?战场?坟场?(中)

工人的谈笑声与我们按下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交织在一起,煞是热闹。

    走进矿场,就像走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们跟着一位负责人首先来到工人休息室,简陋的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和几把椅,女工自己缝制的花布包挂在墙上,为整间屋增添了一抹亮色。

矿场?战场?坟场?(中)

来到室外,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群工人正忙着修理传送机,他们在高高的传送机上忙碌的身影,与身后银色的矿山,以及旁边工地不断升腾的白烟构成一幅画面,令人热血沸腾。

矿场?战场?坟场?(中)群说:“看,多么壮观的场面,真像硝烟弥漫的战场。”

矿场?战场?坟场?(中)是啊,而手握相机,身背摄影包,出没在白色硝烟中的我们就像那些不怕死的战士,冒着可能吸入石棉粉尘的危险,奋不顾身。当时我真的非常佩服小崔,第一次出来长途旅行就面对石棉矿如此恶劣的工作及生存环境,作为一个澳门年轻人,他没有丝毫怨言,只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拍好照片,这在当代年轻人中算是难能可贵的。

    返回的路上,看到一排平房外站着几名工人,我们便端起相机上前拍摄,

矿场?战场?坟场?(中)吓得他们连连摆手,最后躲进一间办公室。群可不会就此放过他们,也跟着进去。工人们不解地问:“我们有什么好拍的?”“你们是来旅游的吧?那来这里干什么?”群的回答脱口而出:“我们就是在看你们的。”工人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气氛也随之融洽。我们边拍边通过回放给他们看,惊讶、兴奋的表情不时流露在工人们的脸上,起先死活不愿拍的也不再拒绝了。

矿场?战场?坟场?(中)拍摄结束后,那些工人还用自己的摩托车载我们回旅店。

    第二天早上,在镇上闲逛的我正巧看见路边聚集着一群等车上早班的工人,那些头披花头巾、套着花袖套、戴着白口罩、挎着花布包的女工们在朝阳下或坐或站的等车场面恐怕是石棉矿最美的风景了。

矿场?战场?坟场?(中)回去时偶遇一位在镇上开店卖新疆雪莲的四川老人。

矿场?战场?坟场?(中)

老人76岁,在矿上干了50年,老伴曾是参加解放新疆的军人,10年前去世了,现有3儿1女。问她为什么不回家乡生活,老人告诉我,这里的矿工大多得了石棉肺,回到内地,石棉遇到潮湿的空气会慢慢生长,非常难受,最后只得再回来。

矿场?战场?坟场?(中)老人打算以后去米兰与女儿同住。还碰到一位下班女工,进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手中的长条子前后左右地拍打身上的白灰。

矿场?战场?坟场?(中)

她说,这里最好的一点就是每家都有免费房子住,水电费也很便宜,只是工人的工资不高,最高收入是每月1000多,差的才5、600元。

矿场?战场?坟场?(中)

                      下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