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走故事 |
半夜从山南摸回旅馆的王老师因未去成桑耶寺,决定明早跟我们再走一趟。而临时改变主意的小马硬是被我们拉上了车。这次多吉还请来他的另一位司机朋友轮流开车。
山南是藏民族的摇篮,也是藏文化的发祥地。藏族“猿猴变人”的传说就始于山南,这里有西藏历史上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个村庄——索卡,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个佛堂——昌珠寺、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等10多个“第一”。从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到第三十二代藏王囊日松赞,山南一直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松赞干布也是在这里建基立业后迁都拉萨,建立吐蕃王朝。流经泽当的雅砻河是藏民族的母亲河,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雅砻文化。这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别致的风情、众多的古迹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寻访。
我们首先来到藏南小镇杰德秀,这里以出产优质氆氇、围裙而远近闻名。杰德秀镇民族手工业的历史,可上溯至文成公主进藏之初,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多吉带我们走进一户人家,全家人都从事围裙生产,楼上的大房间摆满了织机,这家的藏族女孩当场为我们作了演示。
她的爷爷是一位老艺人,此时坐在楼下正穿针引线呢。
围裙,在藏语中称“邦典”,它的编织需经过选羊毛、梳毛捻线(细捻为经,粗捻为纬)、上织机(经机梭打、编等)、织图、着色、反复浆染、揉搓、晾晒等工序。在被誉为“邦典之乡”的贡嘎县杰德秀镇,如今编织围裙的大户达1500多户,拥有编织机3000多台。面对眼前色彩艳丽、做工精细的邦典,我们都忍不住各买了一条。
从泽当镇出来,不久便来到南郊外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的昌珠寺。
昌珠寺是西藏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吐蕃时期西藏第一座佛堂之所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昌珠”,在藏语中意为鹰和龙。传说,文成公主初入藏时,夜观天象,日察地形,发现吐蕃全域的地形极似仰卧的罗刹女,极不利于吐蕃王朝立国,须在罗刹女的心脏和四肢建庙以镇之。于是,昌珠寺便屹立在罗刹女的左臂上。而关于建寺则另有一则传说,相传建寺前此地乃是一个湖泊,湖中有恶龙作乱,被松赞干布化身为的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因此将这座镇妖之寺取名为“昌珠寺”,也是为纪念松赞干布降伏妖魔的善行。走进昌珠寺的主要建筑措钦大殿,底层供养松赞干布、释迦牟尼、观世音的塑像。二层殿名“乃定学”,传为昌珠寺中最古老的殿堂,主供莲花生佛像。最令我们深感荣幸的是瞻仰了主殿里供奉着的一幅珍珠唐卡,一件世界罕见的珍宝。这幅用珍珠串成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王后出资制成的。整幅唐卡长2米,宽1.2米,镶嵌珍珠共计29026颗,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黄金15.5克,珊瑚4.1两(计1997颗)。这幅价值连城的唐卡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旁边还挂有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释迦牟尼唐卡。另外,在托且拉康殿内,至今仍保存着一个土灶,上面还放有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曾使用过的一个陶盆,而“托且”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谢谢”或“感谢”,该名还真是意味深长。
接着来到琼结县境内的藏王墓,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藏王的意思)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
藏王墓系公元7-9世纪各代吐蕃赞普的陵墓群,是西藏保存下来最大规模的王陵。墓群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10米,墓顶呈平顶形。我们还参观了藏王墓前吐蕃时期的一方赤德松赞墓碑。
碑身正面刻古藏文,碑文内容主要记述赤德松赞一生的业绩,称颂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勇毅不拔,骁武娴文”的赞普。
其实雍布拉康所在的扎西次日山并不高大,“雍布”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母鹿,指扎西次日山形像一只静卧的母鹿,“拉”是后腿,“康”是宫殿,合在一起,雍布拉康就是“母鹿后腿上的宫殿”的意思。“母鹿”这样的词总是给人以温柔、安详的感觉,因此在母鹿后腿上建的宫殿,估摸着也不会高大、险峻到哪儿去。但雍布拉康给人的第一眼印象却往往是高大、险峻,气势不凡。这可能是由于四周都是旷野和田垄,加上来时一路在河谷山间穿行眼光逼仄,猛然间见平原上一宫殿拔起于山巅的原因吧。雍布拉康据传说建于公元前二世纪,那个晕头晕脑就做了吐蕃第一代藏王的聂赤赞普,除了成为“脖子作宝座的英王”(藏语中“聂”是“脖”的意思,“赤”是宝座,“赞普”是“英武之主”)外,还得到这座特意为他而建的三层王宫,现在宫殿二层墙壁的壁画上还绘有这段传奇故事。由此,这座宫殿也成为历代吐蕃赞普的王宫,直到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不过,即使英明神武如松赞干布,也不敢忘了雅砻这块吐蕃的根本之地,不时还回来居住,据说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后的第一个夏天就是在雍布拉康度过的。雍布拉康还有一神奇之处,自第一代聂赤赞普以来,历代赞普皆以苯教为护国教,直到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时期。传说有一日天降“神物”于雍布拉康的顶上,内有经书、法器和咒语若干,可是当时谁也不识这些东西的奇妙,只知是些好东西,于是将之供奉起来,还取了一名叫“宁波桑哇”,意思是秘室。直到许多年以后,才有后人识出密室中的《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珍贵经卷,方悟出其实佛教在松赞干布时期以前早就进入了西藏,只是因当时地上的苯教势力太盛,才只好先“空投”,再“埋伏”,以待后日。五世达赖时期,雍布拉康改为黄教寺院,成为许多高僧大德修行之地,也成为许多“伏藏”的发现和埋藏之地。
自创建至今己有1250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正如《贤者喜宴》所说:“此寺系一难以想像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公元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由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赞为施主,迎请萨霍尔国王之子和莲花生大师入藏,凭籍此师君三人之功德建成西藏第一座寺院。因中心大殿建筑的底层为藏式(西藏本地)结构,中层为汉式(中国内地)结构,顶层为印式(印度)风格,又有人称桑耶寺为“三样寺”。
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结构设计而成,一般认为是仿造印度古寺乌旦达波曰(飞行寺);也有人认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与佛教密宗的“坛城”(即曼陀罗)相似。
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又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建红、绿、黑、白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寺院围墙上有1028座小佛塔。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建筑,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