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平阳:草根心灵史(春城晚报·年度新闻人物十年特刊·文学闪耀)

(2012-10-16 11:23:35)
标签:

杂谈

分类: 【访谈对话】

春城晚报·年度新闻人物十年特刊·文学闪耀
雷平阳:草根心灵史

雷平阳:草根心灵史(春城晚报·年度新闻人物十年特刊·文学闪耀)   【雷平阳】1966年,生于昭通。

2010年,以诗集《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另,曾获《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

《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及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诗人奖”等奖项。

当选2010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

 

    将近十年前,2003年上半年的一天,在刻意搜罗、阅读雷平阳的诸多作品后,我对他做了一个访谈。这篇题为《雷平阳:83路车上的一个乘客》的长篇对话,陆续发表在《诗刊》、《中国诗人》等权威文学杂志上。
    多年后,一些作家评论家谈及云南文坛,依然不时引用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话语。我开篇的第一句,便是“许多圈内和圈外的人都认为,你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诗人、作家……”斯时,距离老雷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鲁迅文学奖等诸多殊荣,都还有些年头。
    从那时起,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更作为一个关注本土文学的文化记者,我便一直特别留意雷平阳。在我无数次采访的笔下,他的头衔,从“青年诗人”,到“知名诗人”,再到“著名诗人”,十年间,他以独具个人特色的现代诗写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自己的升华。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在分析雷平阳的诗歌艺术时,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择开篇即引用了他的这首诗——《亲人》。
    很少有人,会公开用“狭隘”、“偏执”这样传统意义上的贬义词来形容自己。雷平阳这首诗,却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人及诗歌爱好者中广为流传。
    昭通的土城,便是雷平阳的故乡。凭借锋芒毕露的文学才华,雷平阳从那个山沟,到昭通,再到昆明,历经几次人生跳跃,终于成为了职业作家,可以抛开诸多俗务,浸淫于自己的写作。从地理坐标看,多年前,他便已经安居于繁华省城最昂贵的位置--翠湖之畔;但若从内心情感观之,他的心,从来就没离开过那个叫做土城乡欧家营的地方--那里,不仅是他生命的肇始之地,也是他文学生命的源头。
    《云南黄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统》、《云南记》……雷平阳的多部作品,都直接以“云南”为名。通常,这是比较忌讳的,因为,这容易让作品所指特定区域之外的读者产生隔阂与疏离感,从而直接影响到书的销路。主动将几乎所有写作的地域背景都局限于自己的故乡,并毫无掩饰地贴上这个地域标签,如此“不明智”的作家不多,雷平阳便是其中一个。
    乡愁和亲情,始终都是雷平阳笔下最核心的两大主题。
    关于前者,雷平阳曾说:“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连的品质。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艺术,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关于后者,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则是《祭父帖》,诗中对于亡父直白而又深切的祭奠和缅怀,曾让无数读者潸然泪下。
    《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支流》是雷平阳尝试新风格的一首作品,诗中满是反反复复的数字、地名与河流的名称。曾引发巨大争议,“现代诗怎么能这样写?”也有人盛赞其中极富生命感、实验性,是诗学的积极探索,是诗人对澜沧江的爱之表现。但这种爱的表现形式,却是极其冷静的零度状态。
    有人将这视为对当代诗坛现状的反讽。即便在李敬泽看来,这也是一首“狐疑之诗”,他觉得,雷平阳的内在丰富性,似乎就潜伏于这种大爱和零度状态的两极之间。
    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评价是,在当代诗坛,于坚与海子生前分别代表着两个极端的诗歌话语权,而作为于坚老友、和于坚走得非常近的雷平阳,曾几何时,已经默默开辟出了第三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且,不觉间,已卓然成家,颇为令人惊艳。
    雷平阳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其实和同为云南诗人的于坚很相似。不过,两人的散文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类,雷动情、优美,于冷静、思辨。雷平阳说,写散文只是点缀,写散文也是为了诗,他把诗的精神和要义都贯穿在了散文的写作中,“我就是一个诗人,我不再需要其他任何头衔。”
    在姚霏、潘灵等多位好友作家眼中,内心如外表一样憨厚的雷平阳,纯粹就是一个老农,一如多年前困于昭通乡下怀才不遇的那副模样。而纵观他所有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满眼尽是田园风光、乡土气息,以及最纯的亲情和最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今已成当代诗坛最活跃、最具知名度诗人之一的雷平阳,依然很草根。尤其可贵的则是,他从未去掩饰乃至剥离自己身上的草根元素,试图将自己包装成多么精英,多么上流,又或多么博爱,多么胸怀天下,而是依然很故我、很自我地去坚守着自己的草根基因,大隐于市,怡然自得。
    熟悉雷平阳作品的读者,我想,应该能和我有着同样的感觉,那就是:雷平阳以诗歌为主体的作品体系,已经渐渐勾勒出了作为一个草根或曰一个普通百姓的心灵史。这种心灵史,因其真而美,因其美而共鸣,因其共鸣,而具有了超越个人心灵史的普罗大众的意义。   

           

记者 温星 文图

本版块主题文章:《云南十年 四次鲁迅文学奖之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e8570102e6td.html

 

【春城晚报·人物周刊/主编 黄娅黎 温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