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晚报·年度新闻人物十年特刊·文学闪耀
于坚:第三代标志

【于 坚】1954年,生于昆明。
2007年,以诗集《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另,曾获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诗人奖”、《联合报》第十四届诗歌奖、
《人民文学》诗歌奖等奖项。当选2007年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
毋庸置疑,于坚是中国现代诗歌第三代诗人中的代表性和标志性人物之一。20岁始,至今,于坚的诗歌写作绵延近四十年,以鲜明的个人风格,横亘于中国当代诗坛,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诗人。
在云南文坛,于坚是最早使用电脑写作的人之一,开微博也最早。尽管不太习惯与网友互动,但他的粉丝还是有8万多,云南作家也无出其右。在这个问题上,经常被评论家拿来跟他作比较的诗人雷平阳则非常“顽固”,非但不知微博、博客为何物,甚至连最最基本的打字都非常困难。
除权威的纯文学刊物,十余年前,于坚在《南方周末》等中国最主流的报纸上开起了专栏——当然不会是诗歌专栏,是专门写极富思辨性的随笔。这些随笔作品,陆续结集出版为《棕皮手记》、《棕皮手记•活页夹》、《人间笔记》,无不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于坚的随笔越写越好,已经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随笔作家或散文家——不少朋友和评论家都这样评价。大家当然不是贬低于坚诗歌的意思,但听到这样的说法时,于坚往往会非常生气地强调,“我是诗人!”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会嘟着嘴,有点急,流露出一个纯粹的诗人特别可爱的一面。
追溯于坚的成名作,应该是1986年发表的《尚义街六号》。而让他被载入当代诗歌史册的,则是于1994年发表的长诗《O档案》。这首长诗堪称毁誉两重天,贬者认为一钱不值,褒者则将其捧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但不管怎样,随着近二十年岁月的洗涤和沉淀,其独特的价值已经得到公认,其所高举的口语化旗帜,也已经蔚为大观,影响深远。
在于坚看来,这几年,当代诗歌的口语化已经进入了口水化的误区,“败坏了诗歌的形象”,“老百姓日常的口语才是最生活、最丰富、最深刻的。真正的口语化写作,是大巧若拙,机锋暗藏。但现在的许多诗歌,只有拙,而无巧,更无灵魂和深度。”
在此背景下,于坚认为,自己的写作,与这种“口水化”泾渭分明,甚至,也不再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口语化,因为,他写作所使用的语言,已经是自己独特的“于坚语”,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一种语言。 记者 温星
彭荆风:长风几万里

【彭荆风】1929年生于江西萍乡。
2010年,以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1949年6月参军后入滇,曾任昆明军分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
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另,曾获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
当选2010年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
耄耋之年的彭荆风,文学创作历程已达六十多年,是云南文坛的常青树。如今,仍不辍笔耕。
许多亲友相劝,“该歇歇,颐养天年了”。彭老可不这样想:“我的生命中充满了惊涛骇浪,在得失间积累了大量素材,有待我去逐一写成作品。我不能歇,而要排除懈怠,更用心地写作,不断攀越、刷新。”
目前,彭老正在交叉写作、修改三部力作:描述滇南佤山的长篇《窝朗牛》、描述中国远征军的纪实《旌旗万里》、回忆录《长风几万里——文学60年》。这三部作品正如其《解放大西南》一样,都是写作多年,修改多次。
彭老也会常去外地走走,写些短小的作品。去年以来,去了湖北、江西、重庆及云南昭通等从前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变化对我触动很大,加深了我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认识。” 彭老认为,一个缺乏精神力量的民族,只会消沉、堕落、灭亡。他在云南工作、战斗60余年,对云南人民那不屈于苦难、富有创造力的伟大精神深有感受,这些,也都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彭老认为本报主办的云南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很有意义。“人们都是通过每天的新闻了解发生于国内外的大小事件,及活动于其间、对社会有影响的人物,并从中受到影响。但新闻人物那样多,有如过江之鲫,哪些人物更具有历史意义,就得在一定时间给予筛选,以加深人们的印象,起到对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我想,你们的评选就有这个作用,希望能继续举办下去。” 记者 邓建华
夏天敏:农民代言人

【夏天敏】1952年,生于昭通。
2004年,以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另,曾获《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多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
边疆文学奖及中国残联的首届绽放文学艺术成就奖等奖项。
当选2004年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
夏天敏是云南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第一人。此前半个多世纪人生岁月的绝大部分,他都在发展相对落后的昭通,坚持着自己充满挣扎和底层原色的写作。
13岁那年,贫寒农家出身的夏天敏外出务工。一次极寒中下水作业,冻坏了脚,从此跛足而行。这却也让他意外获得了休养和尝试写作的机会。几年后,调入鲁甸县文化馆,上世纪80年代初,进昭通文化局,开始专职创作。
写作伊始,夏天敏便锁定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农村。
1991年,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回到自己出生的昭通市城郊的洒渔乡,挂职副乡长。期间,几乎天天都深入到最偏远的百姓家中,跟最质朴也最善良的乡亲们一起下地劳作,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很多乡亲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看着就心疼,觉得为他们办好一件事,比写好十篇小说还要重要。”他说。
话虽如此,夏天敏以这些乡亲为主角的系列创作可从没落下,后来让他蜚声中国文坛的《好大一对羊》,便是其中之一。“融强烈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为一体,反映乡镇干部、村夫野老和贫困山区的弱势群体,在新旧思想冲突下的种种困惑,在荒唐可笑的故事中将人物的性格抒写到极致。”对这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圈内人士评价极高。
无数次,各种场合,夏天敏都表示:贫穷而又苦难的农民和农村,将是自己永远关注的主题。
“用我的热血和生命,去拥抱这片土地,和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就是我的命运。”言及此,夏天敏特别动情,那份真诚,无法不令人肃然起敬。 记者 温星
本版块主题文章:《云南十年
四次鲁迅文学奖之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e8570102e6td.html
【春城晚报·人物周刊/主编黄娅黎·温星】
http://ccwb.yunnan.cn/html/2012-10/15/content_632940.htm?div=-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