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其实我不认识作者徐世平先生,只是我的好友波波把它推荐给了我。借此机会,我也用我的斜眼瞅瞅门缝里的历史。
读历史就如同观女人,劳心费神,但总让人甘之如饴。正眼看,正说;斜眼看,歪批;瞎看,戏说。看法很多,姿势各异,无非出于不同目的而已,怪只怪“美人”太销魂,看客多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好汉,湮灭了多少哀怨喟叹。
历史之所以谓历史,就如同女人之所以谓女人,概因总是不能如我等之意。明末以降的历史,之前我总是不忍卒读的,仿佛看见了良人受难,美人迟暮,英雄气短。代入感太强,心态则失衡。只是年长些才学会正视,美人再美,总有老去的时候,甚至转过街边的拐角就不见了,那么历史,都称其为历史了,除了喟叹,除了感慨,何不换种角度,换种体验?换言之,易中天都品三国了,于丹都说论语了,活着的现代人难不成还能被历史憋死?
扒着门缝看,有些不同,多了个道具——门缝。人,多少都有点偷窥欲,无他,偷窥的时候总也能发现些阳光下无法显形的小秘密,而这些小秘密,在波涛汹涌的历史大剧里是无从发现的,人们能看见的只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旦净丑,敲锣打鼓,按部就班。只是躲在门缝后面,藏在幕布角落里,透过那一丝不为人知的缝隙,才发现,演员还是那个演员,人总归还是那个人。不过,这会看的是历史,作者说了,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人。
张勋是谁?很多人想到的是复辟,这几乎就是下意识的反应。有的人一生做了很多事,有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能把自己的名字直接与历史事件划上等号的,大概就是后者。爱能让你记住一个人,而恨则能让你把对方的名字刻在骨头上。袁世凯“洪宪帝制
”闹剧刚刚收场,张勋何以如此不自量力,偏偏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呢?他怎么就那么傻呢?他怎么就那么无耻呢?他怎么就那么……人们怎么就那么多为什么呢?他不是傻子,倒还是个“机灵之人”,更有人说“张勋是个憨憨的实心眼汉子
”,说他愚忠那是千真万确,“‘西狩时,护驾口外,夜不交睫,为西后所激赏,许以不次迁擢。张感镌心骨,叩首不已,其忠于清室之念,盖胚孕于是时。’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一是张勋是尽责之人,“夜不交睫
”,为护驾,可以一夜不合眼;二是西太后赏识,说了几句表扬的话,我估计也是随便说说的,他居然就感激不尽了,要‘感镌心骨’。”
到后来,率“辫子军
”北上,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倒真有几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架势。作者说了“我观张勋性格,存有严重的感恩思想。”“张勋也是一个固执的人。”如此解释,我们倒也可以信上一回,因为“性格即命运”。
看过清宫戏的人一定知道一个人——刘墉。“刘罗锅”太有名了,据说借着这部戏,连越南,马来西亚人都知道咱们国家有这么一位大官。但刘墉属什么的恐怕没人知道了。刘墉属驴,没错,他亲口承认的。乾隆皇帝曾问刘墉:“朕属马的,你呢?”也属马的刘墉垂手说:“臣属驴。”乾隆惊奇:“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还好,以上只是野史。作者无非是用来印证下面一段话,“其实,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早已调整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刚直方正不见了,滑稽模棱之风倒显现无遗。”扒着门缝开,果然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刘墉?(郑敬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