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世平大作《扒着门缝看历史》先讲民国、晚清,再至明朝、三国,描一个个鲜活人物,叙一段段隐秘境局。曾有长者说,“真实的未必写进历史”,看到徐君文章后,感叹历史知识是多么的粗线条,有更多细节可以还原历史,重塑人物;欲得历史精妙,须向“门缝”中求。关于求法,让我们沿着徐君的路途走。
一、历史的门缝在哪里?
记得05年时候有一本隐秘畅销书《非常道》,截取晚清民初很多逸事、怪事、非常事,发人深省。《扒着门缝看历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令人欢喜的是,作者在有限的材料中,竭力还原当事人心境,循果导因。这一连串的成功动作的完成离不开历史的“门缝”,找到历史的缝隙,便可管中窥豹。
徐君在《王国维自沉之谜》最好展示了这种寻找方法,先通过有限的真实史料了解事件的过程,透过王国维先生的性格、经历、时局等诸多因素推敲不同史家解释,直到剥茧抽丝,直取真相。经过一番比较拿捏,“王国维对世事茫然与无助”
的本人意志才是真正的自杀原由。可以看出作者没有迷信前人所说,尤其没有迷从陈寅恪先生的判断,这确实需要胆识方能做到。
这样寻找门缝的尝试在书中还有很多,《成仿吾笔伐鲁迅之公案》一文中,不避讳自己的崇敬与敬仰,提及“成仿吾鲁迅笔伐事件”原委,厘清两人之间笔战出自一个天性好斗,一个决不服输。发生过事情便是历史,虽然两人至老仍然心存耿耿,但这些过程很少有人提及以至“想找也困难”。
所以“门缝”所在,往往常人视而不见,见而不辨,往往让历史面目全非。也许这便是“写进历史的未必真实”之源头。
二、如何透过门缝看历史?
要想看清门缝中的真实,要有“扒”劲儿!真实经过众人的掩盖与遗弃,一般都断了线,散了满地,只有用力“扒”,才能看得到,看得真切。除了“扒”劲儿,还应该有正确的立场,不偏袒、不迁怒,得到公允与正确。这些做法都是还原史实所必需的。
文中谈及的洪承畴、袁崇焕、范文程、王杰、曾国藩等明清重要人物并不好写,很多史家都定向研究过,每每一个人物便成书数册,对于徐君来讲用短短数千字描述确实是一种挑战。但读过之后,你发现几千把字能分配得当,众人语处出新语,众人失处得新言。
看到《左宗棠抬棺出赛》一文中详述“湘江夜谈”,考究林则徐、左宗棠能说什么,对左宗棠收复新疆有何影响。不过一点可以得到,65岁的林则徐、37岁的左宗棠在那一夜得到了精忠报国的共识。这些关键事件的评点都提升了作品价值;还有《张之洞毁誉订正》文章中对洋务运动的思索,讲到洋务成果对数年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对“圆滑、狂傲、乖僻”等野史进行批驳,这些都是读史人所需要的。
作者同样的考证与分析见长于全书后半部,如方孝孺、张居正、海瑞等人物,但碍于文章篇幅和自己的见识,不敢多谈此书,但读者可以仔细察看徐君为我们打开的历史“门缝”,真正的历史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