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论语:美国警察如何应付“袭警案”?

(2008-07-04 11:46:59)
标签:

袭警案

杂谈

分类: 今日论语

    这两天,各类媒体持续追踪上海“袭警案”,各类网站有关的议论亦铺天盖地。

    总而言之,各方对“袭警案”,质疑之声多多。当然,也有“丰富联想”,甚为有趣。比如,一些媒体和部分网民,纷纷质疑上海警方执勤抗暴的能力问题,并就此担忧上海的社会治安状况。当然,也有人联想开去,说到上海警员待遇较高,甚至说上海警察的收入是美国警察的60%等等。言下之意,当然是清楚的:“待遇不错,能力不行”。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申公有不少警察朋友,大致了解他们的收入。这个数字显然是不可信的。

    既然说到美国警察,我倒是有话想说。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美国朋友很郑重地提醒我,有事没事,千万别去惹美国的警察。对这句话,我十分不理解。警察,在咱国内,叫人民警察。有事找警察,天经地义。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对待警察,按当时的说法,属于“人民内部”范畴。警察对群众,当时的教育,也是有意思的:“要有礼貌”、“要和蔼可亲”。因此,我当年做记者,在上海滩开摩托车,亦经常与警察抬杠。总之,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美国警察不同。在他们眼里,执勤时碰到的任何人,他们首先会假设你是“嫌疑人”,他们的第一个动作,可能就是掏枪。有一次,我同朋友出访,在途中被警察拦住。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下车向警察解释。结果被朋友一把拉住。他说,你找死啊?!事后才得知,下车的动作,意味着你可能会有的“反抗”,美国警察会毫不犹豫地向你开枪。哇塞。好吓人。不碰警察,在美国人的观念里是根深蒂固的。

    在美国,也是有“袭警案”发生的。所谓的“袭警”行为,一般而言,是指采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但是,这种袭警的行为,一般发生在下述三种情况。比如,其一,嫌疑人在警方清查、盘查、抓捕过程中趁警员对其控制不严,发动突然袭击;其二,警方缉捕行动布置不周,或嫌犯察觉警方行动有所准备,在追捕或抓捕过程中为脱逃主动攻击警察;其三,嫌犯已被抓获,警方在搜身、押解、看管、讯问中麻痹大意,使嫌犯乘机袭警脱逃。美国警察的受训课程之中,也有大量的应对袭警事件的内容。他们的应对举动,一般是雷厉风行、不留情面的。即使是行为失当,也在所不惜。前些年,我们经常听到中国公民在美国遭警察殴打的事件,大多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本身并不涉及种族歧视等问题(当然也有例外)。在这种大环境下,美国的嫌犯一般很少会自己找上门去,到警局实施袭警行为。同时,在美国的有关法律之中,也有明确的“袭警罪”,并在量刑时可以“从重处罚”的说法。因此,上海“袭警案”居然发生在警局之中,西方有些媒体惊谔,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美国,也有大量的涉警抗诉的事情发生。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若有违法行为或者行为不当,美国的公众一般都会在事后诉诸法律。他们既不会与你警察吵架,更不会傻到与警察去直接对抗。我的一些美国朋友,亦经常有在此类案子中胜诉的案例。但是,这种事,会牵涉到你的大量精力。碰到小事,或者消气之后,有人也往往算了。但是,有渠道给你。这是美国的体制设计。我觉得是不错的。上海袭警案的嫌疑人,据说也有类似的经历。不知是否属实。但是,通过法律渠道申诉,应该是当事人的正当选择。除此之外的任何举动,都是不合适的。

    上海发生的“袭警案”,事发地在基层警局。严格地说,许多警员并不在执勤状态。这件事,教训是深刻的。值得反思。其实,这同国人长期养成的心态是有关的。去年,我曾经因为户口簿调换的事,去过上海一家基层警署。因为是窗口单位,警员对办事人员,都是相当客气的。这也是我们人民警察的好传统。警局门口,自然也没有安保的措施,进出是随便的。据我所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因此,事情总有两面性。热情接待与犯罪防范,总是两难的。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倘若据此而严厉批评上海警察的能力,窃以为有点过。这也是中国警察不同于美国警察的地方。

    昨天,申公读到一组数字,是关于中国警员在历年“袭案”事件中伤亡的人数。2001年牺牲民警68人,受伤民警3510人;2002年牺牲民警75人,受伤民警3663人;2003年牺牲民警84人,受伤民警4000人;2004年牺牲民警48人,受伤民警3786人。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到袭警事件中的伤亡人数在逐年增加。这是令人不安的。

    因此,我忽然想到,中国的警察应该向美国警察学点什么。警察就是警察,威严而不容侵犯。至于法律追诉,则是另一个层面讨论的问题。身为国人,也要有法律尊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