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同学李宁告知:黎海波去世了。尽管,海波曾有遗嘱,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但是,我想,纪念的文章,还是要有的。今天,我在自己的博客里,转发了海波的一封告别信。这是海波写给今日中国杂志社的同事们的。读来感慨万千。
海波何许人也?他曾任《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主编,后转任今日中国杂志社(China
Today)总编辑。在其主编《北京周报》期间,曾写下大量随感录(snapshot),都是时政类的文章。比如,21世纪会不会是中国世纪,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原因何在等等。黎文思路明确,观点鲜明,常出惊人之语,很有新意。
黎海波的英语相当出色,接近母语者水平。这一点,同他在学校打下的基础有关。我印象之中,海波是我们班学习最用功者之一。然而,他几乎将全部的时间,都用到英语的学习中去了。当时,我们都是不理解的。后来的后来,我们才明白,他如此用功是有原因的。他有远大抱负,喜欢时事政治,喜欢国际关系,英语当然是重要的手段。我估计,这也是他毕业后最终进入国家外文局工作的原因之一。
海波是四川人,他的宿舍,在我们的隔壁。他住上铺.当时,我们的宿舍很狭小。正是海波,"发明"了一个办法,将写字桌搬上了铁制的双人床。从此,他可以不下铺,便可学习。这一做法,很快流传。海波还在床边的墙上,制作了书架,与写字桌连成一体。"躲进小床成一统",这就是我们当年学习的真实写照。海波大约比我大十岁。他也是在学校期间谈得恋爱,后与同班同学结婚。但是,他们最终离异,不知原因。
黎海波知识面广,属于饱学之人。我经常在中央电视台四套和九套的访谈类节目中看到他。我记得,海波是一位性络内向的人。大学时代,平日话语不多。但是,在电视中,他似乎又是一位非常善于表达的人。我还看到他参加过一个英文节目的访谈。据朋友评价说,他是一个中国人,却能用规范的英语表达中国人的思想,这是任何一个外国人做不到的。
今年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78级学生毕业三十周年。今年年初,我们一帮在北京的同学,正在响应学校号召,精心策划三十周年庆祝活动。在一次聚会之中,有同学还感慨说:"我们班至今还完好无损呢"。确实,我们班七十一人,当时还全部健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觉得应该好好庆祝一番。但是,今年4月26,海波却去世了,他的遗体次日即火化。他得的是肾癌,享年58岁。临终之际,他写下了下面的告别信。信中,充满了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
逝者已去,让我们祝福他,一路走好.
附:海波留下的最后文字:
http://rdnjxy.crcoo.com/pic/lhp-x.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