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如烟旧事 |
“钱大”者,钱宇平也,中国著名的九段棋手。
1991年8月,钱宇平做出了一个令世人吃惊的举动。他在第四届富士通杯世界围棋锦标赛半决赛完胜小林光一九段之后,竟然放弃了决赛权,拒绝参加同赵治勋九段的决赛。理由居然是“头痛”。中国围棋协会事后发表声明,认为钱宇平确系“旧病复发”,“头痛症突然加重”。协会官员同时表示,有病不能不医。他希望钱宇平接受住院治疗,“这是对国家和钱宇平唯一负责的办法”。1996年,钱宇平因病正式从棋坛消失,达十年之久。
钱宇平生于1966年10月6日。上海人。他6岁学棋,并在其父钱得胜的严格要求下,棋艺飞速进步,13岁便被召进国家围棋集训队。“钱大”绰号的由来,非常奇怪。在国家队,大伙儿习惯于将姓名缩写为两个字,而且一般都是前两个字。比如马晓春和曹大元,分别叫马晓和曹大。可是,钱宇平不叫“钱宇”,而称“钱大”。通常的解释,是因为钱宇平的脑袋比一般人都大。故名。据说,钱宇平小时候,他父亲钱得胜有一个观点,认为只有多让血涌到脑子里,人才会变聪明。因此,自六岁起,钱宇平每天早晚都要在床上贴墙倒立五分钟。这一说法,不一定可信。但钱宇平擅长倒立,我曾经亲眼所见。他的头大,是否因此而来?不得而知。
我认识钱宇平已有二十多年。1984年,中国围棋国手战在扬州举行。《新民晚报》派我前往采访。当时,围棋并不热。采访记者也不多。但是,当时中国围棋顶尖的人物都到场了。老一代的华以刚、王汝南、罗建文、聂卫平,还有年轻一代的“四大天王”马晓春、刘小光、曹大元、邵震中,以及年龄更小一点的钱宇平等人。常昊当时还是一个六岁孩子,在母亲陪同下,以小棋迷的身份,跑去观棋。
说来很怪,我很快溶入了中国围棋圈。几乎同所有人都混熟了。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我是上海人。在中国围棋队,通行的第二语言,是上海话。陈祖德、吴淞笙,华以刚,都是上海人,罗建文也从小在上海长大。同时,还有一批年轻的上海棋手。因此,在围棋圈,鲜有人听不懂上海话的,而且,王汝南、聂卫平、刘小光、邵震中等人,上海话都说得很道地。在扬州期间,有个两个棋手,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上海的女棋手芮乃伟(另有文章叙述),另一个就是钱宇平。
钱宇平的长相,有点怪异。头很大,娃娃脸,还架着一付大眼镜。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奇人异相”。“国手战”是在著名的扬州个园进行的。园中有假山,有山洞。比赛间隙,我经常看到钱宇平跑出来,对着山洞发呆。哈。有意思的人。于是,我便开始关注他。同他交往,交谈。想不到,钱宇平似乎很喜欢同我聊天。有一天深夜,我突然被人叫醒,睁眼一看,是钱宇平。他说,他睡不着,想出去走走。于是,我们在西园饭店的广场里溜弯,话题东扯西扯,我都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只是有一点,我听明白了。钱宇平说,下棋很苦,是心苦。我感觉,他的负担极重,心理很脆弱,尤其承受不了失败。
有一年,中国围棋天元赛的决赛,移师昆明举行。有一盘棋,他半目惜败刘小光。钱宇平似乎异常痛苦。我们几个人,找了一个酒吧,想请他喝酒,解闷。结果,喝到凌晨三点,他还不愿意回去。于是,我们只好关照酒吧老板,照顾他,并将他送回饭店。后来,我们听说,他一个人喝酒,直到东方破晓。
无疑,“钱大”是一个天才。他棋风浑厚扎实,被中国棋坛冠以“钝刀”的别称。这与马晓春飘逸轻灵、变幻无常的“妖刀”相映成趣。据说,钱宇平下棋,总是不一棍子将人打死,而是将人慢慢磨跨。有人说,在90年代初的世界顶尖高手之中,钱宇平同小林光一、李昌镐,几乎不相上下。只是可惜了.他因病,错过了他的辉煌。
关于钱大的“头痛病”。业内曾有看法,说是“相思病”。比如,有一个"钱大"买鞋的故事.有一年,全国围棋比赛在福州举行。在棋手下榻的饭店斜对门有一商场,其中专管拖鞋铺的是一位可爱的小姐。钱宇平心仪这位小姑娘,可又找不到和她说话的借口,于是他有空就到拖鞋铺买鞋,等到比赛结束,钱宇平床底下,已是满满一地的拖鞋。尽管,钱宇平曾认真地否认,“我只买了三双拖鞋”。但数量的多少,已不说明问题。"钱大",有时候,确实会有失态的举止,此类的故事相当多。不过,若说此事,乃"钱大"头痛症的根源,恐不准确。在我看来,“钱大”之病,完全是一种胜负世界的心理障碍,他希望解脱,却找不到好的办法。
钱宇平因病蜇伏。十几年来,父母陪着,求了不少的医生。他至今同家人住在上海一套老式的、旧公房里。他现在还算是国家围棋队的成员,中国棋院还按照国家队队员的标准发给他基本工资。据说,他的身体状况,比以前要好一些。闲瑕时间,他也摆摆棋,同时还在写自传。据说已写了50多万字。钱宇平不会用电脑,至今乃用稿纸写东西。他曾希望将自己的自传,定名为《青春无悔》。我还听说,钱宇平家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父母都已退休,还有各种求医的开销。他们曾经向中国棋院提出过房子的问题,也不知道此事后来如何解决。
前两年,钱宇平在媒体上露过面。当时,他曾向有关方面提出复出棋坛的要求。对此,中国棋院和上海棋院都相当慎重。他们的共同意见,是希望他先在网上下棋。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这也是对钱宇平负责的基本态度。有好几次,中国棋院王汝南、华以刚等人,到上海参加各类比赛,我还经常听他们说起此事。也许,钱宇平的复出,充其量是一种名人的“滞后效应”。似乎没有什么可行性。
钱宇平,可能已成了历史。天才总是多难的。对此,我深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