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横渡太胡

(2006-08-11 12:57:37)
分类: 如烟旧事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48个,峰72座。太湖山水相依,层次丰富,曾有"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说法。

19878月,当时的电子工业部第21研究所(上海)的几位年轻人,突发奇想,要创造一项横渡太湖的纪录。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冒险的年代。以黄河漂流和长江漂流为代表,影响极大,许多年轻人对冒险充满好奇。要创造纪录,就需要见证人。于是,以刘涛为首的几个年轻人,想到了《新民晚报》,想到了我。我记得,他们很唐突地找上门来。希望我能随行采访,并记录他们的行程。那一年,我三十岁不到,也是一个愤青,喜欢剌激和冒险。我一口答应。我还拉上了摄影记者周天虹。这位老哥,是我的老搭档,也是一个冷面滑稽,喜欢说笑话。他有一个口头禅,叫“不得了了”。听到我的想法,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得了了,当心淹煞”。不过,说归说,他还是欣然前往。这位老哥,后来去了香港(据说他是香港出生的),现在做些生意。日子也蛮好过。

198789日,我们一行七八个人,一路颠簸,来到了苏州吴县的太湖乡。刘涛等人,向当地的渔民,借了一条22马力的渔船,加拖一个小舢板。整个费用,也就几十块钱。下午三点,刘涛他们拉着“横渡太湖”的横幅,跳进水中,开始了他们的壮举。我听说,横渡太湖的距离,大约是英吉利海峡最近点的两倍不到一点点。当时,我们想像,太湖是湖,可能没有什么风浪。但是,下水之后,太湖就刮起了四五级的风,偏西北,而且还是顶头风。人在水中,几乎游不动似的。我记得,太胡乡的对面,有一个叫浸山的小岛,直线距离也就五公里多一点。可是,直到晚上七点,刘涛他们才游过了浸山。起初下水的五个人,也只剩下了三人。山里人有句话,叫“望山跑死马”,湖里人也有一句话,叫“望岛摇煞船”。道理差不太多。

那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五,理应是明月高悬的。但是,天气不好,月亮不知道跑那里去了。太湖黑乎乎一片。这时候,往什么方向游,都成了问题。那位船老大似乎挺有智慧。他叫周发男,他让女婿和儿子,划着舢板在前面带路,并在船头,放上了指南针。他则开着渔船在四周游弋。大约到子夜,月亮才从云层中钻出来,我们依稀看到,前面有一小岛,岛上有一灯塔。船老大说,这是平台山。当地人有说法,叫“一过平台、太湖一半”。凌晨一点多,刘涛坚持游到了灯塔之下。其他的人,早已被拖上了船。不行了。这时,刘涛也已精疲力竭。放眼望去,太湖仍是一片白茫茫。他的精神防线,顿时崩溃。他只说了句:“我不行了”,便瘫到在船舷傍。

看来,不登船休息而游完太湖,几乎已不可能。于是,夏永中、易克三、史毛兴等人,便提出了接力的想法。大家赞同。我也有了兴趣。说,算我一个。毕竟,我也是一个游泳好手。从小受过较好的训练。又是那个周天虹老哥,在旁边发腔调:“侬帮帮忙,当心侬一身排骨”(当时我很瘦)。我笑了,回答,“最多也就折散了”。我觉得,这主要是一种体验。其他的都不重要。于是,我们几个人,轮流下水,每人游一段。最终,我们迎来了太湖的黎明。但是,早晨七点,我们的接力游也失败了。大伙全部游不动了。只有周天虹,他的精神最好,在船上东跑西巅,忙着拍照,还不断地说笑话。在他看来,太湖的黎明美极了。但我们看来,太湖的黎明,有点无情。

太湖的最后三分之一路程,我们是在船上度过的。刘涛他们,一个个趴在甲板上,呆呆在看着前方。甲板的桐油味很重,我几乎闻不了。便找了一个救身圈,扔进水里,让船拖着,头枕着浪花,漂到了终点。唯有此时,人生才有了一种快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