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飞洛阳

(2006-08-14 16:25:29)
分类: 如烟旧事

我喜欢信鸽。在《新民晚报》做记者的时候,我对信鸽报道十分痴情。后来,我居然成了上海市信鸽协会的常委。这也是我的第一个社会职务。位于上海武进路的信鸽协会,也是我常去的地方。

1984年6月,上海信鸽协会举办春季竞翔活动。放飞地是中原古城洛阳。从洛阳到上海,需飞越黄河、淮河和长江三角洲的广阔平原,直线距离大约一千公里。参加比赛的上海信鸽,总数超过了一万五千只。这中间,也有我养的五只信鸽。我同上海信鸽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张顺奎先生是好朋友。于是,我建议,能不能随队去洛阳,体验报道一下信鸽比赛的情况。他欣然同意。不过,张先生提醒道:“很艰苦的,你要有思想准备”。我不以为然。

5月31日晚,我同摄影记者周天虹登上了西去的52次列车。一万五千只信鸽,全部挤在一节加挂的棚车内。信鸽协会的人,怕我们不习惯,还专门在前面的卧铺车厢,替我们订了票。不过,我还是下决心,挤在棚车内,同信鸽们一同去洛阳。也算是一种生活体验。对棚车,我是有印象的。我小的时候,经常在春节期间,返回宁波老家去看望祖母。那时候,火车票很紧张,于是,父母们就会买棚车票。反正只是一夜功夫,而且经济实惠。棚车,实际上是货运车厢,铁罐车。车厢内没有厕所,通常会放一个马桶。满车厢的人,挤在一起,就像旧电影里的逃难人。

六月,已是夏天。鸽笼层层叠叠,几乎将整个车厢堆满了。中间,仅容一人行走的通道。尽管,我们将棚车的四个车门全部打开,但车厢里的高温,仍让人喘不过气来。同行的信鸽协会的康来伟先生说,不仅天气热,而且一万多信鸽同时也在散发热量,车厢内的温度,要超过三十度。周天虹这小子,一个人,早早地跑到前面卧铺休息去了。他说:“不得了了。这种地呆一夜,不要变成了人干了?”不过,我却希望留下来。护车的人,是一位信鸽协会的老同志,名叫王纪善,当时已七十多岁。他本人,也是一个信鸽爱好。我们就靠着临近车门的地方,席地而坐。这一夜,相当的难熬。不光是热,而且还臭气薰天。一万多信鸽,屎尿都在笼中,其能量等级,可想而知。

第二天早晨,我们抵达洛阳。大家齐心协力,将大约370个鸽笼,搬上了车站的月台。经历了高温和饥饿的信鸽,躁动不安。当我们将水和玉米,送进鸽笼的时候,信鸽们争先恐后,你争我抢。我很开心。一个一个鸽笼地转,想看看我养的那五个信鸽,在什么地方。可是,很遗憾,没有找到。是啊,太多了。怎么可能找得到?!这些信鸽,翅膀内侧,全部打上了竞翔的记号,我记得是“奋斗”字样。只有报出记号和脚环号的主人,才可以申报成绩。

上午八点半,经过调整和进食,上海信鸽协会正式放飞信鸽。一万五千只信鸽,腾空而起,非常壮观。这些信鸽,在车站上空盘旋几圈之后,然后纷纷向东南方向飞去。信鸽归巢的能力之强,让人感叹。

然而,这次放飞活动,一万五千只信鸽,仅有三千多飞回上海。创下了上海信鸽史上的一个纪录。一般而言,一千公里左右的放飞,通常可以有一半以上的信鸽归巢。我后来知道,洛阳放飞的当时晚上,大部分信鸽,都已飞到徐州蚌埠一带。这些地区,连续几天雷雨交加。信鸽是用磁场来导航的。许多信鸽因此在雷雨区域徘徊,加之天敌(如鹰、野猫)和人灾(枪杀捕杀),造成了重大损失。

我参加放飞的五只信鸽,一只都没有回来。其中一羽雨点,曾参加三门峡的比赛,得过奖,也算是资历丰富、久经考验。这些朋友,后来都沦落到哪里去了呢?人生,其实也有许多心路历程。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考验。唯有坚强和乐观的人,才能活到最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