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从今年开始,上海复旦大学的招生,开始放所谓“怪才”、“偏才”们一条出路∶一些诸如满舟、韩寒之类的被传统意义上的招生标准拒之门外的人才,进入复旦大学有了特殊的“绿色通道”。
据悉,复旦大学今年计划招生3400人左右,与去年的招生计划持平。按照5%的自主选拔录取额度计算,就是170人左右。这其中包括体育、文艺类特长生约100多人,剩下的70多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能够体现学校特色专业的特长生,由于不少理科专业可以通过奥林匹克竞赛成绩选拔优秀学生,而文科专业则很难通过类似途径选拔特长生,所以,这部分名额将保证一定的文科学生被选拔到。第二部分是综合表现优秀的“尖子生”。第三部分就是传统眼光中所谓的“偏才”、“怪才”等。一名负责招生的老师认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多元性非常重要,不应将个性化人才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
给怪才偏才一条出路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信号,也许这是中国高校人才选拔机制改革的一个开端。我不了解其具体的选拔细则,各个大学招生的时候均有明确的招生标准,但是不清楚这次区分特长生与非特长生的标准是什么。
高校人才的选拔可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命运,这应该是非常严肃和认真的事情。依我之见,这次给特长生一条出路的尝试可能会是一柄双刃剑。
给特长生一条出路,对于特长生来说自然是一个福音,但是他们对保送生名额的占用对于其他达到保送生标准的考生来说是否不够公平?虽然己经几经扩招但是现在我国依然不能够给所有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时的招生考核标准是否公平公正就尤为重要,给特长生一条出路,是否会造成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应该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是,评判特长生的标准是公开、公平和科学的吗?类似满舟、韩寒之类的特长生被大家认可是因其得到了媒体的青睐,其他类似的特长生倘若没有媒体报道是否依然可以获得和满舟、韩寒之类一样的机会?我想应该尽快给所有的特长生一个公开的统一的标准,让学校通过标准而不是通过媒体来发掘真正的特长生。
前一篇:让制度保证人们格守诚信
										后一篇:废除包干制的物业管理收费模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