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故事是带有普遍意义的。自古以来便是“多情反被无情误。”列夫·托尔斯泰的不朽名作《安娜·卡列尼娜》便揭示了这一男女两性之间的永恒秘密。有很多人一点不理解安娜情绪上的那种大起大落和对渥沦斯基那种“无理搅三分”的态度,认为她是“吃饱了撑的。”的确,安娜在小说后半部的表现的确是近于“无理”,但是,这不过是一个表层现象。透过表象看实质,我们便不难看出,安娜之所以表现异常,仅仅在于她感到自己缺乏安全感,更确切地说,是由于她爱得太深而时时怕失去对方的那种恐惧造成了心态的极度不平衡。但是,正是这点导致了她的失败。男性与女性在爱情方面的投入永远是不等量的。对于渥沦斯基来讲,虽然他很爱安娜,但是他的这种爱与他的事业相比,不过是“金山上的一粒金砂”而已。他得到了安娜,他并不会完全满足,如果他仅仅得到一个女人便满足了的话,那么他也决不会是世俗意义上的男子汉。而对于安娜,渥伦斯基却是她“整个的生命。”仅仅这一点,便命定着安娜爱情的悲剧结局。安娜与渥沦斯基那无数次的近乎“无理”的争吵,无非是安娜希望得到心爱的人更多的爱的一种变相表现方式罢了!而男人却很难理解。
男人很难真正理解女人。在古代,算命先生从不惠顾女人——他们认为女人的命运是不可测的。现代亦如此。正因如此,男性的女性观常常会走入误区。前面谈过阿尼玛原型与阿尼姆斯原型,不幸的是,男性的阿尼玛原型常常包括爱慕虚荣、矫情做作、耍小手段,贪婪嫉妒这样一些女性弱点。男人是很容易受骗的。越是好男人越容易受骗。所谓“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是也。
我认识这样一位青年,就他的品德与才识来说都属罕见,唯独在选择爱人方面,接二连三的失误,首先,他的理想模式——或者阿尼玛情结大约是那种纯真活泼可爱、很有女孩子味儿的女性,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他忘记了女性的伪装。他爱上的恰恰是那一层伪装,他还不具备破译女性真实密码的本领。因此后来他选择了一个实际上与他原始心象相悖离的女人作妻子,令他痛苦不堪。
还有一位书生气十足的朋友,今年已经五十有八,三十年前他娶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做妻子,婚后不到两年便离了婚,原因是妻子嫌他“那方面不行。”妻子虽美,着实厉害,发起怒来竟一脚将他踢下床去。这等令人痛心的血泪史他竟毫不自省,缓过神来便发誓要找更年轻漂亮的女人,还果真被他找到了——两年之后他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实验员,很快成婚,小家庭布置得错落有致,小日子十分温馨幸福。然而好景不长,结婚六年之后两个打得不可开交,终于再度离了婚。最重要的原因仍是他“那方面不行。”但第二任妻子比前任要聪明,并未急于离婚,而是在外面找了情人。谁知纸包不住火,终究还是让他知道了。而在这同时,有一位年纪与他相仿的女士深爱了他,只是有碍于道德观念,不愿与他挑明,一心盼着他办完离婚手续后再作计较。谁知,他坚辞不肯,号称一定要找一个比二任妻更加年轻漂亮的才肯干休,那位爱了他的女士向我哭诉了她的烦恼,望我以好朋友的身份规劝于他。我只好含蓄地说些人最好不要总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云云。
然而他却的确是在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婚姻的连续失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会对人的心灵产生长久的毒化。尤其对于中年人来说,更会有一种很强的挫折感,难以痊愈。
而对于他的第二任的年轻漂亮的妻子来说,则存在着另一种矛盾:爱与安全感的矛盾。这实际上仍属于前面讲过的安娜故事中那个永恒的矛盾。他的二任妻子对我说,她早在婚后第二年便不再爱他了。那么为什么过了那么长时间才离婚呢?原因只有一个:她认为他虽然缺乏性吸引力,却具备安全感,她可以像只疲惫的归帆一般停泊在他的港口。永远不用担心这港口会突然下沉。而她的情人却恰恰相反,犹如来无影、去无踪的一股龙卷风,虽然能将她整个身心裹胁而去,却飘忽不定,难以依靠。因此,她走上了危险的钢丝,一头,是安全可靠的丈夫;一头,是热情如火的情人。无论从物质、金钱、还是感情、性欲都可得到满足,算盘是不错,只是太自私,而且这样做的结局是必然的:迟早有一天会败露而同时失去两个人。
爱与安全感不能两全,这也的确是许多女性心中的问题。依我看来,爱的本质就是瞬间。是永恒意义上的瞬间。也就是说,只要你真爱了,同时也真的被爱了,哪怕只是一瞬,也就获得了爱之永恒。永恒的爱决不指世俗时间的概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这样的概率,实在是少之又少的。
笔者多年前在小说《敦煌遗梦》中说过一句话:好男人和好女人永远走不到一起。永远错位,即使走到一起,结果也未必好,这似乎是上帝在造人时设立的一个可怕的箴言。
人既有渴望自由的本能,又有逃避自由的本能。人很难去改变别人,却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恋爱婚姻是个说不完的题目,迄今为止,谁也说不出一种最完美的理想模式。
最后用鲁米的一段名诗来结束这篇没有结果的短文:苍天为男/大地为女/大地滋养着天赐万物/苍天大地应有知/苍天大地与人同/苍天若无爱/大地苟无情……这,大约就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心象冲突的最好诠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