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歌苓

(2006-04-12 10:58:55)

   

  昨晚回京了,没想到北京比我走时还冷,有风有沙,杂有冰晶。

 临走前见过歌苓。这回只见了一次,不象我们若干年前初识时频频见面。那时是我和抗抗、歌苓同出一套散文,之后,我们一起去看了抗抗的庄园,又上当时歌苓北七家的住地去玩。歌苓的父亲肖马是老艺术家,陈设果然就不同些,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阿根廷的那块皮毛,铺在厅里,很显档次。

    之后互相赠书,歌苓喜欢《羽蛇》,她曾经撰文写道:“讀《羽蛇》是在二○○一年的仲夏。之前我參加了一個國際作家節,在新加坡,七天裡我見識了一些女作家言必稱器官、感覺是性感紅衛兵,拿著一堆解剖名詞到處貼大標語。驚心動魄不假,造反精神十足也不假,但文字的粗糙卻老是在提醒人們那斯文掃地的十年。我為她們感到可悲。這些相貌不美文字也醜的女人們,偏偏這樣愛出風頭、這樣想出名。一回到北京,和徐小斌巧遇,相互贈了書。第三天,我打電話給小斌,告訴她我多麼愛這部小說。因為它使我從新加坡帶回的絕望大大緩解。同樣是女性書寫,在小斌這裡,就是高檔次的文學精品。同樣是勇敢的對情慾的挑戰,而《羽蛇》所體現的審美價值,以及思考和情愫,都是高貴的。(我非常在乎高貴和低賤的區分)。當然,把《羽蛇》和文學節上的快餐小說扯到一塊,很不妥當,因為這本書就是才華和無才華的天壤之別。……”歌苓的真诚,令我非常感动

    我也同样喜欢她的书,《扶桑》、《白蛇》……特别是《人寰》,读《人寰》时我还不认识她,但已被书中对人性深刻的揭示所震憾。三年前,歌苓随丈夫去非洲,我至今仍记得当时我们在什刹海的依依惜别。

而摆在我面前的歌苓新书《第九个寡妇》,一口气读完,感觉生生就是一块金砖,比金砖的份量还要沉!要说的话实在太多了,给歌苓打了电话说了些看法,但意犹未尽,心里惊异,在这个想象力如此匮乏的时代她能够写出如此超验的、张扬人性的作品,按她的话来说就是:非洲那地方好,适合写作!小说中的王葡萄,就是中国神话中永远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地母,再看看歌苓,三年未见,美丽依然,灵性依然,那双俏皮的眼睛让我想起王葡萄那双永远长不大的眼睛,歌苓,下次回来,你还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