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进之痛------一位分管安全副局长的别样工作经历

(2006-07-09 12:36:48)
标签:

分管安全

分类: 我的新闻稿件
   康孝荣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是最近才有的,自从1991年踏入煤矿安全这一行业就始终存在,只不过在“3·13”瓦斯爆炸事故后变得更加明显和沉重。

  康孝荣的手机24小时开机,除了下井外,无论走到哪里都握在手中,他从来不敢让手机离自己太远,他必须确保有事能马上被联系到。

  2006年3月13日,鄂托克旗前摩尔沟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惨剧不堪回首,但教训却无法忘却。康孝荣这位分管安全的煤炭局副局长回忆起那个时刻,心情依旧沉重。

事故突至

  前不久刚刚吃完庆功宴,鄂托克旗煤矿行业连续2年没有任何事故。对于一个煤炭收入占全旗财政总收入90%以上的旗县来说,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3月13日凌晨3时25分,康孝荣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正在睡梦中的康一下坐了起来,“完了,出事了!”这是睡眼惺忪的康孝荣脑海中闪过的第一念头。

  事实证实了康孝荣的判断,电话那端一位煤矿负责人带着哭腔说:“康副局长,不好了!我们矿井下面发生了瓦斯爆炸,大约10来个人被困井下……”

  康只觉得自己的脑袋“嗡”的一声,已经听不清对方后面还在说什么。“什么煤矿?哪家煤矿?”康对着手机大吼。

  “前摩尔沟荣胜煤矿。”

  “我马上赶到。”康孝荣努力使自己冷静下来,边穿衣服边用手机通知矿山救护队,同时联系上了安监站站长。

  凌晨4点多,天色最黑时,汽车在山沟里狂奔。“快点开,再快点!”当时的司机事后说:“那时候康副局长的心里就像着了火似的。”

  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康孝荣带领部分工作人员率先赶到了事故现场。叫骂声、哭喊声、呛人的烟雾、到处奔跑的矿工,发生事故的荣胜煤矿已经乱作一团。

  康孝荣马上安排工作人员控制现场,同时找到了已经不知所措的煤矿负责人,简单了解了事故发生的情况。

  “初步核实井下被困34人。”当康孝荣从荣胜煤矿总工程师处得到这一新信息时又是一惊。“井下34人的瓦斯爆炸事故,这是多么大的事故!”

  矿工工作的一条巷道已经炸塌,10名矿工围在另一条巷道的入口处正在吵嚷。他们不听工作人员劝阻执意下井救人,这些人大多数是被困矿工的亲属和同乡,他们已经心急如焚。

  没有任何安全防范知识,有的甚至都没戴安全帽,怎么能下井救人?及时赶到的康孝荣果断地制止了他们。

他救了12名矿工的命

  “马上组织营救被困矿工。”

  在技术人员粗略地检测了爆炸后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后,熟知井下安全知识的康孝荣带领搜救人员和部分熟悉井下情况的工人下了井。

  “刚刚发生瓦斯爆炸后的矿井潜在的安全隐患很多,二次爆炸、有害气体超标引发的气体中毒、由于爆炸的冲击和震动使顶板变得不稳定造成顶板脱落等等,每一项都会给下井人员再次带来生命威胁。”煤炭局一位安检人员对记者说。

  发生爆炸后的井下热气逼人,矿灯照射下,空气中到处飘荡着昏黄的灰尘。康带领6名搜救人员在前,几名矿工跟在后面,一边检测一边艰难地向前搜救。

  爆炸后的井下本来温度就高,再加上搜救工作难度很大,搜救人员个个汗流浃背。这时其中一位矿工想要悄悄摘下安全帽透透风,这一细小的动作被康孝荣发现了,“不许摘!”平时性格温和的康说话的语气几乎是呵斥。

  “事故发生后井上矿工的安全我要负责,井下搜救人员的安全我更要负责。这是我的责任。”事后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搜救人员继续缓慢前行。

  “发现了!发现了!”在搜救队行进到井下100米左右时,发现两名矿工躺在巷道一侧。

  康孝荣急忙搬开障碍来到两名矿工旁边,蹲下身子一检查,“他们都还活着,只是昏迷。”康一阵惊喜,马上指挥搜救人员把他们转移到地面上。

  找到了生还者让康孝荣及所有的搜救人员都感到高兴,毕竟两个生命再次回到了大家的身边。

  第一次搜救工作一直持续到上午七八点钟,共搜救出12名生还矿工,并安全转移到了地面。

  上午8点左右,乌达、神华、海勃湾3支矿山救护队也赶到了事故现场,4支救护队轮班搜救。康孝荣始终没有离开现场,“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生还者升井。”他说。

  但是结果并没让康感到满意,经过一白天的搜寻,到了傍晚只有1名生还者被转移到地面。生还矿工人数增加到13名,但直至15日19时最后1名矿工的遗体被运出井外,整个搜救工作结束时这个数字也没有再增加。

  鄂托克旗荣胜煤矿“3·13”瓦斯爆炸事故被困井下矿工34人,其中生还13人,死亡21人。康孝荣说:“这组数字对于一个分管安全的负责人来说是非常沉重的。从1991年~2006年,从事煤矿安全工作近16年,这是我遇到的唯一一次大事故。”

背着压力前行

  “3·13”荣胜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已经过去了,事故的善后工作也已结束。记者在事故发生地采访时感到,最敏感的是责任追究问题,许多人对此有着种种猜测。

  康孝荣不善言谈,事故发生后他变得更加低调,记者几经努力,康才答应接受采访。

  “事故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康说,“事故发生后,许多家庭支离破碎,但值得庆幸的是有13名矿工生还,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毕竟自己尽力了。”

  煤炭是鄂托克旗的支柱产业,棋盘井镇几乎集中了该旗所有的煤炭资源。

  乌兰镇是鄂托克旗旗政府所在地,生活环境、居住条件要比棋盘井镇好得多,这里听不到矿山机械的轰鸣,也看不到灰蒙蒙的烟尘污染。但是,在该镇康孝荣没有安家,他回到旗里也要住旅馆。

  “从乌兰镇到棋盘井大约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工作起来十分不便,所以鄂托克旗煤炭局几乎所有的力量都驻扎在棋盘井。我们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康憨憨地一笑。

  3月30日,鄂托克旗党委下发了“关于康孝荣同志在‘3·13’瓦斯爆炸事故抢险救援工作中先进事迹的通报”,在全旗范围内对康进行了表彰。

  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康孝荣却不愿多谈,“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应该说是所有生产行业中比较难以监管的行业,难度主要在于煤矿安全事故的不可预测性。也许以前做得很好但事故说来就来了,谁也挡不住。”

  “3·13”事故以后,国家、自治区等上级主管部门都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认真整改,吸取事故教训。该事故给当地煤炭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如何使鄂托克旗的煤炭业走出困境?
      “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同时进行开采方式的技术改造,目前部分工作已经圆满完成。相信鄂旗的煤炭业很快便会走出困境,我们现在正在背着压力前行。”康孝荣说。

■记者手记

安检工作如履薄冰

  整个鄂尔多斯煤矿行的采访活动结束了。

  15天的时间里,记者接触了许许多多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人员。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给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无形压力。

  管理煤矿可是个肥差事。这是外界许多人对他们这一职业的看法。

  在鄂托克旗配合记者采访时,该旗煤炭局安检站副站长李强还没有自己的车,经过协调借来了站长乔世怀的车,一辆老式的三菱越野车,已经行驶了接近60万公里。

  三菱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司机抱怨说:“矿主们开的是宝马、奥迪,而这车现在基本等同于那几年的‘212’了。”李强没有说话。

  走入每一个矿长的办公室,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顿牢骚,“李站长,我们什么时候能开始生产啊?这样等我们可等不起啊!”

  一个字——“等”。“我们也在等上面的政策。”每次他都这样解释。

  “从事安检工作的人员压力不比矿主小。”准格尔旗煤炭局一位办公室主任对记者说,“有一次,本来不是工作方面的事情,煤炭局一位安检人员后半夜给一位分管领导打电话,电话接通时领导那边都已经吓得变了声。”

  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最害怕后半夜有人给自己打电话。“晚上12点以后再接到朋友的电话,开口就是一顿臭骂。”鄂尔多斯煤炭局一位司机笑着对记者说。

  压力和责任是分不开的。

  近两年来因为矿难频发,许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感到自己的职业如履薄冰。

  一位安检人员说:“煤矿安检工作无小事。有时候下矿检查完后上来签写安检员XX时,手抖得几乎写不出字来,责任太大了!”

  “再大的困难也需要人去克服,再难的工作也总得有人去做。怎么办呢?”康孝荣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责任心吧!”

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康孝荣带领部分工作人员率先赶到了事故现场。叫骂声、哭喊声、呛人的烟雾、到处奔跑的矿工,发生事故的荣胜煤矿已经乱作一团。

  康孝荣马上安排工作人员控制现场,同时找到了已经不知所措的煤矿负责人,简单了解了事故发生的情况。

  “初步核实井下被困34人。”当康孝荣从荣胜煤矿总工程师处得到这一新信息时又是一惊。“井下34人的瓦斯爆炸事故,这是多么大的事故!”

  矿工工作的一条巷道已经炸塌,10名矿工围在另一条巷道的入口处正在吵嚷。他们不听工作人员劝阻执意下井救人,这些人大多数是被困矿工的亲属和同乡,他们已经心急如焚。

  没有任何安全防范知识,有的甚至都没戴安全帽,怎么能下井救人?及时赶到的康孝荣果断地制止了他们。

他救了12名矿工的命

  “马上组织营救被困矿工。”

  在技术人员粗略地检测了爆炸后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后,熟知井下安全知识的康孝荣带领搜救人员和部分熟悉井下情况的工人下了井。

  “刚刚发生瓦斯爆炸后的矿井潜在的安全隐患很多,二次爆炸、有害气体超标引发的气体中毒、由于爆炸的冲击和震动使顶板变得不稳定造成顶板脱落等等,每一项都会给下井人员再次带来生命威胁。”煤炭局一位安检人员对记者说。

  发生爆炸后的井下热气逼人,矿灯照射下,空气中到处飘荡着昏黄的灰尘。康带领6名搜救人员在前,几名矿工跟在后面,一边检测一边艰难地向前搜救。

爆炸后的井下本来温度就高,再加上搜救工作难度很大,搜救人员个个汗流浃背。这时其中一位矿工想要悄悄摘下安全帽透透风,这一细小的动作被康孝荣发现了,“不许摘!”平时性格温和的康说话的语气几乎是呵斥。

  “事故发生后井上矿工的安全我要负责,井下搜救人员的安全我更要负责。这是我的责任。”事后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搜救人员继续缓慢前行。

  “发现了!发现了!”在搜救队行进到井下100米左右时,发现两名矿工躺在巷道一侧。

  康孝荣急忙搬开障碍来到两名矿工旁边,蹲下身子一检查,“他们都还活着,只是昏迷。”康一阵惊喜,马上指挥搜救人员把他们转移到地面上。

  找到了生还者让康孝荣及所有的搜救人员都感到高兴,毕竟两个生命再次回到了大家的身边。

  第一次搜救工作一直持续到上午七八点钟,共搜救出12名生还矿工,并安全转移到了地面。

  上午8点左右,乌达、神华、海勃湾3支矿山救护队也赶到了事故现场,4支救护队轮班搜救。康孝荣始终没有离开现场,“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生还者升井。”他说。

  但是结果并没让康感到满意,经过一白天的搜寻,到了傍晚只有1名生还者被转移到地面。生还矿工人数增加到13名,但直至15日19时最后1名矿工的遗体被运出井外,整个搜救工作结束时这个数字也没有再增加。

  鄂托克旗荣胜煤矿“3·13”瓦斯爆炸事故被困井下矿工34人,其中生还13人,死亡21人。康孝荣说:“这组数字对于一个分管安全的负责人来说是非常沉重的。从1991年~2006年,从事煤矿安全工作近16年,这是我遇到的唯一一次大事故。”

背着压力前行

  “3·13”荣胜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已经过去了,事故的善后工作也已结束。记者在事故发生地采访时感到,最敏感的是责任追究问题,许多人对此有着种种猜测。

  康孝荣不善言谈,事故发生后他变得更加低调,记者几经努力,康才答应接受采访。

  “事故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康说,“事故发生后,许多家庭支离破碎,但值得庆幸的是有13名矿工生还,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毕竟自己尽力了。”

  煤炭是鄂托克旗的支柱产业,棋盘井镇几乎集中了该旗所有的煤炭资源。

  乌兰镇是鄂托克旗旗政府所在地,生活环境、居住条件要比棋盘井镇好得多,这里听不到矿山机械的轰鸣,也看不到灰蒙蒙的烟尘污染。但是,在该镇康孝荣没有安家,他回到旗里也要住旅馆。

  “从乌兰镇到棋盘井大约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工作起来十分不便,所以鄂托克旗煤炭局几乎所有的力量都驻扎在棋盘井。我们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康憨憨地一笑。

  3月30日,鄂托克旗党委下发了“关于康孝荣同志在‘3·13’瓦斯爆炸事故抢险救援工作中先进事迹的通报”,在全旗范围内对康进行了表彰。

  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康孝荣却不愿多谈,“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应该说是所有生产行业中比较难以监管的行业,难度主要在于煤矿安全事故的不可预测性。也许以前做得很好但事故说来就来了,谁也挡不住。”

“3·13”事故以后,国家、自治区等上级主管部门都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认真整改,吸取事故教训。该事故给当地煤炭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如何使鄂托克旗的煤炭业走出困境?

  “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同时进行开采方式的技术改造,目前部分工作已经圆满完成。相信鄂旗的煤炭业很快便会走出困境,我们现在正在背着压力前行。”康孝荣说。

■记者手记

安检工作如履薄冰

  整个鄂尔多斯煤矿行的采访活动结束了。

  15天的时间里,记者接触了许许多多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人员。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给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无形压力。

  管理煤矿可是个肥差事。这是外界许多人对他们这一职业的看法。

  在鄂托克旗配合记者采访时,该旗煤炭局安检站副站长李强还没有自己的车,经过协调借来了站长乔世怀的车,一辆老式的三菱越野车,已经行驶了接近60万公里。

  三菱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司机抱怨说:“矿主们开的是宝马、奥迪,而这车现在基本等同于那几年的‘212’了。”李强没有说话。

  走入每一个矿长的办公室,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顿牢骚,“李站长,我们什么时候能开始生产啊?这样等我们可等不起啊!”

  一个字——“等”。“我们也在等上面的政策。”每次他都这样解释。

“从事安检工作的人员压力不比矿主小。”准格尔旗煤炭局一位办公室主任对记者说,“有一次,本来不是工作方面的事情,煤炭局一位安检人员后半夜给一位分管领导打电话,电话接通时领导那边都已经吓得变了声。”

  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最害怕后半夜有人给自己打电话。“晚上12点以后再接到朋友的电话,开口就是一顿臭骂。”鄂尔多斯煤炭局一位司机笑着对记者说。

  压力和责任是分不开的。

  近两年来因为矿难频发,许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感到自己的职业如履薄冰。

  一位安检人员说:“煤矿安检工作无小事。有时候下矿检查完后上来签写安检员XX时,手抖得几乎写不出字来,责任太大了!”

  “再大的困难也需要人去克服,再难的工作也总得有人去做。怎么办呢?”康孝荣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责任心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