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新闻稿件 |
什么是好新闻?
开这个研讨会,可能是因为我写得比较好看,或者说比较花哨。但我希望研讨的范围更宽泛一些——尤其是什么是好新闻。我认为,一个好新闻应该有以下要素:
1.情节:传统新闻只是梗概式的。细节描写是情节的重要构成方式。重要的细节中常常蕴涵着更值得重视的真实,会使事件看起来完全不一样。我们还可以运用悬念和推迟的技巧。
2.结构:倒叙、插叙的大量使用,可以容纳更丰富的信息——把一个连续的故事变成很多个前后衔接的故事;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场景变换,视角的变化以及特殊结构,比如举重冠军的最后一天,一辆出租车在北京的一个下午的遭遇。
3.文采:你可以叙述质地的穿插,运用节奏变化,以体现画面感、动感、现场感。当然,其他文学性的表现也可以大胆运用,幽默感也是很重要的。
4.你对新闻的理解:这是解释性报道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我的体会而言,现在我们做新闻,新闻的采访和写作实际是一个部分,分不开的,如果一件事情一个报道一个编辑把题目给了我们,给了一个记者,你能够负担的是什么,你应该做的东西是什么,实际上从第一刻开始,我们自己也许在考虑这个稿子怎么写,当你知道怎么写了之后你才知道怎么采访,采访当中你会发现也会促进你的写作。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什么是事实?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来一步一步发现,我想有过新闻操作经验的人都会知道。
事实如同月亮
使用各种技巧的目的都是达到新闻的真实。新闻报道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真实。不过何为真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很多例子都证明真实远远没有人们第一眼看过去那么简单。周刊周报的深度新闻,应该在哪个层面上停下来——新闻真实是有止境的。但我们的目标是,无限接近真实。
我希望能够影响读者
南方周末的新闻的目的是影响有素养、有思考能力的普通读者。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好的精英阶层作为引领者,这个阶层的含义不是指地位,不是指名望,而是指优良的素质。
影响读者,首先要求记者自己拥有纯正的品格和独立的精神,不取悦公众,不媚俗,不媚雅。
这涉及到我的另一个看法:新闻不仅在技术上要谋求解放,而且要在某些僵化的原则上解放。
比较极端的例子:《人工盲童》的结尾,有非常明显的主观的句子:“他们的存在都将是对我们的时代的爱的能力……的诘问。”《带给西藏盲童彩色的世界》中,叙述萨布瑞亚收留那些孩子,“待以文明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进行判断性的叙述?
其实这是一个怎么回答都不会错的问题。
坚持新闻的客观主义,并不意味着客观视角主义,也不意味着拘泥于简单陈述。判断与客观,并不是绝对矛盾的。“面色红润”是可以写的,“脸上流露出沮丧的神色”是可以写的,那么“狡猾的神色”可不可以写?主观与客观的边界在哪里?
我一直觉得这个边界实际上是若有若无的。
我尝试这么做:如果事件的特征足以被人察觉,或背后蕴藏着文明世界的共识,那么就直接写出来;如果事实的特征并不明显,或涉及到含混的、有争议的领域,则维持新闻的纯客观面貌。比如说,对民族主义、某些医学问题、伦理问题、人性的矛盾等等的报道,就肯定不能进行带有判断性的叙述。
当然,对于一篇报道和一个记者来说,这么做是有风险的。不是法律的风险,而是声誉的危险。 (转载南方周末)
文章引用自:http://news.sohu.com/20060713/n2442414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