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花们》:1990年代的青春之歌

(2007-04-05 19:09:14)

 

马相武/文

校园文学似乎是最容易写的,但在我看来,校园文学其实是最难写的。因为优秀的校园文学虽然也不少,但是能留在文学史上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原因一是真实性不够,二是缺少思想的力量和艺术的才情,三是最重要的,对于校园文学的特殊性和独特的魅力没有切身的独创的理解和表现。

读了《校花们》的这部校园题材的长篇小说,觉得它的真实性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非常鲜活的真实感。谁也难以忘记其中现场感的魅力,惊异于场景、人物和语言的活力,感叹它能够充满激情地在人物情感关系中展开学生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和情绪的流程,其中的赤忱、曲折和丰富足以打动无数读者的心。而这一切,也足以让我们承认作者的确具有超越许多校园文学作家的才情天赋。这部长篇小说的独特价值主要是以文采飞扬的文学语言具体深刻地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关系的青春内质和动感地带,在社会价值激烈变动中莘莘学子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守望,并由此深入解读校园爱情的特异和微妙的内涵,特别是对于青年男女爱情心理的幽微之处的细腻把握。我认为这部作品无疑在超越普通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的高度上取得了值得广泛关注的成功。

《校花们》写于作家已经栖居社会多年之后,对于校园里的青春和爱情自有过滤沉淀后的回忆。它的好处是浪漫下面有深沉。朱家雄属于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念的大学,作为一部反映大学生活的相当精彩的作品,《校花们》当中的大学生人物群体大约也就是这一代人罢,这一点,从小说的背景就能看得出来的——大致是十年前的人与事了。我想,书写的既是青春往事,又有着人物众多、叙述细密、情节曲折、场景丰富的“宏大气象”,写的时候更有一种轻松的浪漫和理性的深沉,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就可以说,这部长篇小说是可以算作为这一代人的青春史的。

《校花们》中的人物几乎都是神州大学的本科生,少数是教师和其他社会身份,但是其人物众多,在校园文学中十分罕见,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些人物尤其是其中十多个笔墨较多的人物居然个个鲜活可爱。男一号自然是胡凸,小说开头是他进入了大三新学期,结尾是考研失败的毕业前夕,准备赴上海一报社就业。他的爱情线则是轨迹不那么圆的圆圈。开头是外地女友离他而去不久,一次校园舞会上,他偶遇美丽的新生贺兰。而结尾是同贺兰的爱情终获圆满。30万字中却讲述了多对男女的爱情故事和欢喜忧愁,但是中轴还是胡凸同几个大学可爱女生的情感纠葛。那是几个包括生活情感态度都不那么一样的女大学生。那是几个怎样的女生啊,她们都让他一一尝到什么叫屡战屡败的滋味,感受到什么是情场迟到者的形象。但是他的可贵不光是他的追求不懈,而在于他的对于美丽爱情美丽青春的坚守和归依。

而作家的可贵是绝不在其中进行教化或说教。小说的主要切入层面还是爱情心理和观念、情操内质和精神追求。坦率地说,小说的爱情和性爱观念乃至大学生的爱情甚至性爱的体验是比较开放的,这一方面说明作者的相关爱情和生活理想的思考和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一部长篇小说真诚地反映和细致地观察90年代校园和大学生思想情感嬗变和生活方式渐变的结果。小说主人公不是那么模范也不是那么放荡,似乎中性一点,爱情从观念、态度到行为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的规范线,但是显然不是那么完美理想的。惟其如此,他才更加可亲可爱可信。小说里和他“情况”接近的男女不少。这实际上是90年代以来大学校园的心理风景线。

但是,小说在这方面的描写却既充满情趣和揶揄,又干净如洗,让人得到情操的净化。因为作者在喜剧性的语言外壳下还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严肃的思考包括困惑,以及对于美丽纯洁高尚专一爱情的无悔而执着的追求。作家还在小说中自自然然地施展了他的语言优势和古典文化修养,特别是作者在人物语言上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功力,我以为无论怎么评价都是不过分的。总之,阅读中的我们显然是轻松而愉悦的,因为它的亦庄亦谐,不急不慢,款款道来,又妙趣横生,于是常常让人忍俊不住要在心里发笑。还有,小说细节里的微妙和潜台词也尤其丰富。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我以为主要还是要归结为对于校园日常生活理趣和情趣的稔熟、洞悉和艺术提炼。

不分孰高孰低,应该承认大学生爱情就是不一样,就如同中学生爱情就是不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墙里青春爱情的不稳定性和变异性特点几乎是普遍规律。校园爱情有多少?校园爱情的果实又有多少?其中的悲喜和缘由,以及社会心理价值是什么?除了人类学的成长发展含义,至少高校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面对,大学青春期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爱情观念和性行为研究也是值得关注的。校园文学是所有文学中创作量最庞杂的一种,可谓汗牛充栋,几乎是个学生或前学生就可以写出来,可又有多少作家曾经深入思考过这一点呢?《校花们》有力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展开了给人以新的启发的思考和挖掘。

既然上帝都允许青年人犯错误,我们自然也可以把可爱的少男少女的青春爱情的挫折视为理想的爱情婚姻的心理准备和精神操练。在学业上学成,在情感上成熟,前者是大学的宗旨,后者却是大学客观的产物。既然校长和教授都不管,我们的校园文学自然应当担当的恰恰是后者。作家的笔下人物不管有多少小毛病却是个个可爱鲜活。看得出作家对于校园生活的无限缅怀和憧景,也看得出他是如何心爱和呵护他们,甚至对于任何一位都无一句怨言和重话。因为他们都在成长中。包括胡凸在内,他们的情感挫折和心路历程的痛苦,以及他们的失当行为,可以视为他们走路不小心摔了个跟头,而对于走向目的地的摔跟头的少男少女,我们能够嘲笑批评他们吗?所以作家的不忍心是有道理的。

               曾刊于多家报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