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年头,谁都知道文学早就被边缘化了,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文学仍然是神圣的。
不过我得提醒一下大家,千万别把“文坛”与“文学”混淆了,否则会闹笑话的,因为这根本是两码事。“文学”是什么?文学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对它释义的: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坛”呢,同一词典释之为:文学界。那么,文坛无非就是以文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工作、事业的那部分社会成员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罢,单纯地以欣赏文学作品为兴趣和爱好的普通读者大概是不在其中的。
文学是神圣的,可“文坛”却往往是龌龊的。想想我们的文坛吧——有多少名声与利益的争夺与拼抢!有多少无法沟通也无法消弭的猜忌与敌意!有多少明枪暗箭般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又有多少不能在光天化日下见于人的隐晦勾当啊!从古话所谓的“文人相轻”到文人之间的嘴仗,从文人小群体的孤芳自赏、自我封闭到黑社会格调的帮会习气,从好色的中年男编辑与年轻风骚的女作者之间的绯闻,到令人浮想联翩的“身体写作”和耸人听闻的暴力事件,以及讲利益关系、看作者身份、独独不看作品质量的高高在上衙门一般的文学刊物……只苦了那些抱着“巨著”转遍文坛而倍感出头无门的愤怒的文学青年……总之,“文坛”留给我们的坏印象简直多得数不过来。试问,这样情形的“文坛”难道不是很龌龊吗?
“文坛”绝不是圣殿,也就是一些和文学有着或远或近关系以及各种莫名其妙关系的人的集合。总之呢,无论广大群众所见所闻的劣迹有多少,我们还是应该公正地说,文坛里的主体部分其实还真是以自己切实的努力不断地在为文学增光添彩的本色文人,只不过也鱼目混珠地掺杂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在里头罢了,就是有意无意的以各种行为在给文坛抹黑的那一部分人。我敢说,就主体部分而言,这个特定人群的集合里面确实充满了无比和谐的韵律与无比动人的美好篇章,可我觉得也无须讳言,这里面同时还缠绕着无数形式多样的利益交换与共谋、藏掖着许多的“权”色交易或其它种类的交易、交织着各种观念或主张的尖锐的矛盾与斗争、夹杂着诸多个体或群体、团伙之间或微妙或耀眼的纠葛与恩怨……所有的这些,显然都应当列入当今文坛诸多怪现状中的——由此也可知,文坛的品性比起文学的品性来,二者相去究竟有多远。
没错,很多人小的时侯对“文坛”所生发的神圣感,在内心里其实是冲着“文学”而非“文坛”去的。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错位,原因当在于这两个词语在字面上的相近,懵懵懂懂的小孩子,是不大分得清文学与文坛的;即便分得清了,却因为与文坛距离遥远,对文坛毫无接触与体会,无从知道文坛的污秽,于是爱屋及乌地对文坛也充满了好感,甚至把对文学所怀的一腔神圣感全都错投在了文坛的身上。唉,神圣高洁的文学就这样被秽迹斑斑的文坛给玷污了,并且是打孩子们那儿就开始的。
无论文坛的品性怎样,文坛里的人终归都要仰仗文学来求生存、求发展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文学是文坛的上帝。遗憾的是,文坛总是时常地、有意无意地在给上帝的脸上抹黑,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才好呢?这个问题我好像暂时还没有想得清楚,那就还是先打住吧。
本文刊于<<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12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